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果光法師 - 預測生命價值的計量模型


果光法師 - 預測生命價值的計量模型

 

 



文/mchsu

在繁忙的日子裡,

我們是否曾經試著停下腳步,

問問自己人生意義,生命的價值是什麼?

 

有別於坊間書局

從心理學角度探索生命價值的相關叢書,

曾經從事價格預測的

經濟學家--果光法師,

將帶領我們從經濟學的觀點,

做一次完美的生命價值預測。

8月18日的法師有約中,

果光法師與大眾分享

「預測生命價值的計量模型」,

 

法師告訴大眾

何謂生命價值的計量模型呢?

簡單的說

就是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生命。

 

生命應該如何衡量、看待其價值呢?

有那些因素會影響生命的價值?

在經濟學的預測建構模型,

即在建構關係,

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因果、佛法所說的緣,

因此當我們在看待生命的價值,

也是在探討

哪些因素影響了我們對生命的態度。

 

果光法師

出家對其生命有很大的影響。

由於在家、出家是一種選擇,

會走出許多不同的路,

 

法師說影響其出家的因素是

生命中遇到的善知識,

還有對生命的疑惑,

以及面臨生命困惑時善知識的影響,

構成了對生命價值的看法。


因此,法師提出兩個影響其個人生命價值的兩個模型:
生命價值=F(出家)
出家    =F(善知識、疑情)


遇到善知識


果光法師首先提到

生命中有三位善知識恩人,

分別是父親、仁俊長老、聖嚴師父。

法師認為其父親

深深影響法師的性格、思考模式,

但是由於父親是一位人類學學者,

長年在原住民部落進行學術研究,

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不長,

對父親的認識

是在父親過世後,

為了整理其生命歷程檔案

才開始瞭解父親。

 

法師說父親是一位有疑情的人類學家,

因為他生長於二次大戰,

對人類為什麼要打仗,非常疑惑,

等到父親在1957年

到了蘭嶼,

發現這是數百年

未曾發生戰亂的地方,

促使父親後來選擇考古,

目的就在於解決其疑惑。

 

法師也分享其父親的智慧,

當1992年法師在美國做研究時,

對於學術研究產生極大的困惑,

認為自己每天所產出的研究報表

唯一的功用是養活自己,

卻是在堆砌一座

無法解決人類問題的垃圾山,

父親卻告訴他

「在這做垃圾山上,終於會開出一朵花來」。

法師說父親若是有機會接觸佛法,

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出家人或禪師。



仁俊長老

是法師生命中遇到的第二位善知識。

仁俊長老是聖嚴師父在靜安佛學院的老師,

但是果光法師的學佛因緣

是在美國先遇到仁俊長老,

才認識師父。

 

仁俊長老在1919年出生,

從小在寺院出家長大,

果光法師在與長老相處的過程中

感受到長老的生命就是佛教,

全身散發慈悲與智慧。

法師說仁俊長老特色是

樂意在美國各州弘法,

且常到美國留學生佛學社團演講,

尤其長老會每個月寫紙條給信徒,關懷信眾。

仁俊長老非常照顧法鼓山,

尤其是紐約東初禪寺,

是一位非常慈悲的老法師。



聖嚴師父

則是法師生命中遇到的第三位善知識。

對法師出家後的生命影響深遠,

尤其是師父的身教。

果光法師說

師父做事乾淨俐落,

接到任何案件立刻執行,

充分的掌握時間,不會拖拉,

所以師父心的狀態非常穩定,

尤其默照的功夫非常深厚,

師父在運作團體

就是利用默照的功夫,

其視野

是從上而下觀照整體,見樹又見林,

當整體清清楚楚細節也清楚了,

所以處理事情不會被細節卡住。

 

法師也說到

師父知恩、報恩的態度,

在逢年過節時,

師父會提醒我們

不要忘記

所有護持的菩薩對我們的恩,

所有照顧我們的長老對我們的恩,

並親自去實踐,

例如在師父的行程中,

只要時間許可師父

就會去探望一些護持師公、師父的居士,

這種隨時抱持感恩心,

令我們非常的感念與感恩。

 

此外,

師父的心量與包容非常偉大,

例如師父在處理事情

也常常運用因緣法,

在完成事情

並未事先指定某人負責,

而是因緣和合,

 

師父說:

「人跟人有排他性,

  一旦找特定人負責,

  就會造成有人進得來,

  有人進不來,

  我們是道場要讓眾生成就,

  所以我們要讓因緣和合,讓眾生來成就」,

 

這是師父的慈悲與處事的細膩。


生命的疑惑


其次,對於生命中的疑惑,

則是源自對從事學術研究的疑問。

果光法師

從小生長於中央研究院的環境,

周遭的學習氛圍就是讀書、升學,

所以從事研究

或是將來成為大學教授

是從小被灌輸的觀念,

也因此法師1991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

留在當地繼續從事經濟預測的研究。

 

法師對生命的疑惑

起因於

對所從事學術研究的意義產生懷疑,

當時法師正在從事期貨交易預測,

卻發現預測的結果

不能實際運用期貨市場,

其間又從同學處發現

許多政府的研究成果

居然是束之高閣的下場。

 

除此之外,

法師也發現

當其在研究室從事豬價與牛價預測時,

自己在市場購物時

卻從來不曾看過這些商品的標價一眼,

所以對於這種實務與理論無法結合的衝突,

遂造成法師對學術研究的意義產生疑惑,

也對過去十多年投入研究

卻無法與現實結合來解決人類的問題

產生了對生命的懷疑。

    
同時,在一次演講中聽到仁俊長老說:

 

「我這一生非常的貧乏,

  但這一生最歡喜的是

  身為一個出家人。」

 

這句話在法師的滿懷疑惑中

彷彿一盞明燈,

讓法師開始思考

未來生命的走向,

逐漸浮現出家的念頭。

 

當時仁俊長老給予紙條中開示:

「最有價值的新人生開始,

  愛轉為悲拯苦難、

  見轉為智消惑業。」

 

當機緣成熟遇到聖嚴師父,

隨後在東初禪寺打禪七,

師父開示

「修行就是在修正我們身、口、意三業的行為。」

 

對法師將生活與修行的結合有很大的影響,

也更堅定出家意願。

當時正好法鼓文化的編輯職位出缺,

法師自薦此職位,

在法鼓文化工作期間,

除了磨練改善自己的習性,

也在與師父互動的過程中,

建立在法鼓山出家因緣。

   
果光法師說對於學術的困惑,

是在與師父互動過程中獲得啟發。

法師說過去在做學術研究時,

就是困惑於

當初的研究成果

不能實踐於生活中,

 

而在1997年與師父參加國際會議期間,

師父說

「我寫論文

  不是讓人家看不懂,

  是讓大家可以實踐」。

 

法師當初心裡有隱約的想法卻未成形,

等到與師父互動更多之後,

才瞭解師父的慈悲,

尤其在師父身後,

整理師父的思想、著作,

在師父平易近人的用字淺詞背後,

所蘊含的深刻佛法,令人感動與讚嘆。

例如:

心靈環保

是一個簡單的現代語彙,

可是深究其思想依據、定義、根源,

再對應到的禪法的應用,

即佛經典籍的心清淨,

 

但是

心靈環保

對現代人較為具體,

令人聯想到許多層面,

從處理念頭的煩惱、到節省身心能源等,

 

所以

心靈環保

可以說是匯集許多學科,

可以與心理學者、環保學者、

或其他不同專長領域的人討論,

與現代的串連非常緊密。

 

從這件事

可以瞭解師父願意將其一生的功夫,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各宗派,

將戒定慧彙整後,

整合其一生所學

轉化現代的語言

讓我們聽得懂,

就是為了讓大家可以實踐佛法,

 

師父說

他不在乎別人

是否會因此

誤會他沒有學問,沒有深度。

果光法師說當他

在整理師父的著作,

才慢慢發現,

能夠將佛法

說的這麼清楚、讓人容易瞭解,

是需要多麼深厚的佛學素養。


機要秘書的三項功課


果光法師謙虛的表示

自己出家後的煩惱、習性仍重,

當初成為師父的機要秘書,

師父給了三項功課:

首先是「當秘書的不可以忘記」。

果光法師自認記性不好,

不小心會忽略瑣碎事物,

因此師父給第一個功課

就是秘書不要忘記。

法師為此努力將師父每週行程背起來,

並成立秘書聯絡網、改善e化資訊系統,

一旦師父行程變更,

透過e化傳遞變更資訊,讓各單位有所因應。


第二課是「不要幫師父得罪人」。

法師說這是個人

非常需要學習的功課,

因為自己是在說理辯理的生活環境中長大,

個性直來直往,

因此在家時與自己友好的朋友都是個性相近,

總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但是出家後不能逃避,

必須面對各式各樣的人,

透過不斷觀察、瞭解、反思,

慢慢走出一條路。

法師說

如果沒有出家

自己可能會自我保護、不承認,

也不會發現自己的問題,

可能會造成習性或是慢心會越來越嚴重,

所以出家

給了自己一個不斷去看

為什麼自己會讓他人起煩惱。


第三課是

「修行的指標:

  檢查自己的煩惱是否減少,

  檢查是否惹人起煩惱」。

 

法師說自己對於程序流程的要求按部就班,

所以對於突發狀況的反應很大,

因此法師訓練自己面臨這種境時,

先不要有任何動作,

等到思緒清楚時再來處理,

並從中觀察

自己的煩惱是否會減少,

煩惱升起多久會消失。

另外,

自己會去覺察、體會

注意個人習性

是否引起別人的煩惱。

這些都是出家之後,

從修行中不斷的學習、調整。

最後,法師說

回顧了生命過程的點點滴滴

與三位善知識的啟發,

再對應到生命的疑惑與生命的價值,

即在當下

每個剎那的實踐與無盡的奉獻,

將會累積出生命的價值、意義與願力,

 

所以

生命的價值是

沒有預測模型,

完全在於因緣、因果,

 

現在

發生的事情

與過去

所種的因有關,

 

未來

會發生的事情,

就是當下的一念心

與當下身口意所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