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一個養豬戶的覺醒,很值得看喔!

一個養豬戶的覺醒,很值得看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tZXKkt21MQ&feature=player_embedded>
 
素食豬的由來
請點上列網址
到youtube觀看~ 9'50"
可愛的豬豬~~~~牠是我的寵物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婚姻的第八年..這輩子最具有紀念性的一年......終於.......看到傳說中的兩條線了﹗﹗..........我們生命中的小天使來報到了........



終於~我們生命中的小天使來報到了(新北市 中和)

婚後初期並沒有計劃立即懷孕,因先生是家中獨子,結婚幾年了?還沒準備生嗎?還在享受兩人世界…” 等諸如此類的客套交際場合問話,每逢聚會總難免不經意的聚焦,隨著年齡的增長,竟也日漸變成我害怕面對的問題。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問老賈白色 iPhone 4 何時有?大約在聖誕


Iphone4_while_logo iPhone 4終於在台灣開賣,但是目前全球也都只有賣黑色的機種,白色的機種遲遲不出來面對。就有網友直接寫信給Steve Jobs,詢問有關白色iPhone 4什麼時候會上市的問題,得到的答案是聖誕節的時候會登場,和筆者一樣等待白色機種的人,注定要等到年底了。



下面是由Nathan所寫的詢問信件原文,寫很長,主要就是詢問白色iPhone 4是否會在聖誕節之後上市。



Hello Steve, My name is Nathan, I’m a high school student from San Bernardino. I also happen to be one of your biggest fan and a total Apple fanboy and proud to be. I’ve been saving up money to buy the new iphone 4. I want the white one but Apple said it won’t be available until later this year. I know you must be asked this question hundreds of times a day but do you think we can expect to get the white iphone for xmas? I hope you can answer. Thank you Steve.



而Steve Jobs就只回了下面一句話,看起來今年聖誕節很有可能可以買到白色iPhone 4。



Christmas is later this year.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觸控技術其實沒有當股王的本錢 宸鴻江朝瑞:觸控過熱  很怕投資人受傷

本文對照圖檔

吸引58萬人抽籤的宸鴻,是今年來最受矚目的掛牌公司;市場預期宸鴻上市後漲幅將相當可觀,甚至有「抽中現賺30萬」的耳語。對事業曾經受到重挫的董事長江朝瑞而言,反而相當擔心這種局面,他認為最好不要當股王,避免造成投資人的過度期待。

觸控技術其實沒有當股王的本錢。」還沒上市,就受到五十八萬人追捧的宸鴻董事長江朝瑞,語出驚人地說。

雖然距離上市進入最後倒數階段,財富即將暴增至二百億元,江朝瑞心中卻是憂喜參半。他擔心宸鴻股價被有心人炒作,讓散戶投資人受傷,曾經從事業的高峰跌倒,他非常了解失去財富的痛楚!

「觸控技術其實沒有當股王的本錢」/市場過熱 害怕散戶傷很大

短髮略微灰白的江朝瑞,在上市前夕特別從國外趕回台灣接受《今周刊》專訪。面對台灣投資人瘋狂熱情參與抽籤,這位觸控大王的臉上沒有太多得意,反而一再強調,「我覺得觸控實在是過熱,很怕投資人受傷!」江朝瑞知道新股最容易被炒手盯上,一旦成為目標,「你來我往一下,價錢就被拉到高點,到時候誰會被吸引接手呢?還是散戶。」他搖著頭說。

雖然已有很多消息指宸鴻可能上市就挑戰台股股王寶座,讓許多投資人寄予厚望,江朝瑞說,他實在很不想當股王,「而且以宸鴻的實力,不可能跟龍頭股比價,大概只能在台股列為中價位的股票。」

憂心歸憂心,但宸鴻能夠順利上市,可說是江朝瑞人生再起的巔峰;沒有早年一場痛苦的失敗,江朝瑞可能早已消失,沒有站在舞台中央的一天。

江朝瑞輔仁大學畢業後,一心想靠創業打天下。由於當時擔任華映總經理的,是年齡和江朝瑞相仿的林鎮源,憑著兩人的私交,江朝瑞做起映像管貿易的生意,藉此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一九八四年,他更和大哥江朝宗共同成立台灣錄霸(tvm),進軍錄影機和監視器市場。靠著江家和林家兩代交情,當年錄霸從不擔心缺料,而且直接向源頭取件,所以利潤空間比其他業者更大。因此在八○年代,錄霸曾衝進台灣五百大企業排行榜,甚至一度準備掛牌上市。

然而,年輕就登上事業高峰的江朝瑞,馬上遇到人生第一個考驗。九○年代起,源興、美格、中強等後起之秀「遍地開花」,錄霸面臨直接挑戰...

江朝瑞

出生:1953年
現職:宸鴻科技董事長
學歷:輔大企管系
經歷:台灣錄霸公司總經理

宸鴻「開國」三大將

施國清、張恆耀、孫大明
宸鴻從一家沒有營收的小工廠,發展到員工3萬人、年產4000萬片玻璃觸控模組的「觸控大王」,江朝瑞知人善任是很重要的成功因素。其中,先後投效的總顧問施國清、技術長張恆耀和總經理孫大明等人,對宸鴻的功勞最大。
來自大同體系的施國清,今年已接近70歲,身體仍很硬朗。當年在大同任職期間,施國清就是老董事長林挺生相當倚重的總廠長,江朝瑞因此在他退休後,邀他擔任總顧問,為宸鴻擘畫出詳細的建廠藍圖。
和蘋果共同開發投射式電容觸控技術的技術長張恆耀,則是宸鴻取得關鍵進展的靈魂人物。在致福電子任職時,張恆耀就是專心研究觸控技術的一號人物;轉到主攻觸控產品的突破光電後,張恆耀本來有機會做出具體成果,不料因母公司總經理陳鴻鈞的治理漏洞,公司爆發重大虧損,還被打入全額交割股,員工作鳥獸散。最後在朋友介紹下轉戰宸鴻,而張恆耀也終於在宸鴻繳出漂亮成績單。
在摩托羅拉工作長達20年的孫大明,則是江朝瑞最夢寐以求的大將。同業認為,孫大明有長期的產線管理經驗,又來自零組件起家的摩托羅拉,是提升宸鴻生產效率的不二人選。果然在孫大明坐鎮之下,宸鴻的生產良率從個位數一路升上8成,一舉達成量產目標。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結婚8年.....從一開始的順其自然,然後開始漸漸的擔心不安...小小兔(肚子裡的小baby)終於來了........我(大笨牛)轉頭紅了眼眶.......



 


人物介紹


小兔:媽媽陳昱伶  小小兔:肚子裡的小baby  大笨牛:爸爸彭文瑞


 


到了放榜的那一天,坦白說,我(大笨牛)沒有一絲的期待,而是滿滿的不安。回想起過去這麼多年小兔(媽媽陳昱伶)吃的苦,我只能袖手旁觀。兩次人工受孕失敗所帶來的折磨,我必須承認,我沒有我自己以為的堅強,我害怕再次失敗。放榜日還沒到,小兔已經迫不亟待的抽出驗孕棒,戰戰兢兢的自己先開榜了,我看到她緊張的模樣,我既心疼又害怕。我不斷的先給她打預防針,告訴她,提早驗可能驗不準、得失心不要太重等等。


    也不知道這些年消費了多少的驗孕棒,以前都希望驗孕棒是不準的,這一次,我卻希望它是準的。心裡沒有喜悅,只有不安。接下來的日子,小兔天天開榜,而那槓槓也很配合的一天比一天明顯。叢林裡奔跑的小小兔(肚子裡的小baby)終於來了,而看著小兔她開心的模樣,我卻懦弱得不敢有一絲喜悅。接著到了抽血檢驗的時候,指數之高,高得讓人以為是雙胞胎。我糾結的心才開始有一些些鬆開。


    小兔還是每天消費一支驗孕棒,我問,怎麼還要驗咧,小兔說:「我怕他跑掉了」。我轉頭紅了眼眶,即便已經是17週的現在,寫到這裡我仍不住的讓淚珠在眼角打轉。終於到了植入後第一次回診的日子,醫生說這寶貝心跳像火車般的強壯,懦弱的我才笑開懷。哪一刻我腦海裡都是開心的小兔,下一刻才是火車般的小小兔。我36歲的小兔,還有0歲的小小兔,她們的故事正式開始。


    當然這裡要說的不是小兔跟小小兔的故事,而是要把我們對中國醫藥學院生殖醫學中心張醫師以及最懂體貼人心的天使們的感謝,用有限的文字盡可能的分享給大家。雖然我還特別抄錄了天使們的芳名,但是糊塗的我,一篇感恩的文章寫了這麼久,把天使們的芳名也不知遺落何處了。希望天使們原諒我。


    結婚8年,小兔跟我的故事一點都不特別。從一開始的順其自然,然後開始漸漸的擔心不安,接著循別人的成功案例開始如神農嘗百草般的吃藥,白老鼠般中西合併的醫療,最終也不免到寶島各處的廟宇與神靈誠意的心靈交會。不瞞您說,到了國外,只要有機會還是許一樣的願。還記得屬豬的那一年,小兔好想生個豬小弟還是豬小妹,不過小豬沒有來。屬牛的那一年,小兔更想生一頭小小牛,想看看小小牛是不是會跟大笨牛一樣討厭。小小牛還是沒有來。小兔的心理受傷深了,身體也苦了,我們完全沒了生小老虎的念頭。


    也是受到同事做試管成功的鼓舞,同事說,如果還有想生小寶寶的念頭,要趁早,年紀越大成功機率就越低,我們鼓起勇氣找到沒有商業氣息的張醫生,希望可以保有身為人類的尊嚴。其實做人工生殖的媽媽們身心都已經飽受折磨,比一般人更需要人性的溫暖的對待,而不僅僅是一個胚胎著床的地方。初次接觸張醫生當然對他的自負以及說話直接不太能習慣,但是後來才發現,他是對自己專業的自信而不是自負,說話直接只是據實以告,不給過分期待。


    現在的小兔白白胖胖的,變成了叢林裡奔跑的大白兔了,而火車般的小小兔也很乖的配合,沒有給小兔太多不舒服。小小兔有對小兔好,以後我應該會疼他。


    謝謝張醫師以及美麗的天使們給我的寶貝小兔專業而溫暖的對待,你們很辛苦,沒有好好的吃飯,沒有好好的休假,希望我們這幸福滿滿的喜悅,給你們的辛苦有稍稍的慰藉。


2010年 諾貝爾 醫學獎 得主 Dr. Robert Edwards 與 張 醫師


 美國生殖醫學年會American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是全球參加人數最多論文水準最高的不孕症醫學會 ,

2006 美國年會, 與  Dr. Robert Edwards 的合影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我們都已經是上了船的人,應該知道布施並不只是捐錢。布施有法施、財施、無畏施,範圍很廣



 




聖嚴師父所推崇的居士長者-沈家楨博士




是才德兼備溫文儒雅壑達的實修實行者
一直是以金剛經生活奉為規臬的沈博士

如何護持 聖嚴師父護持佛法弘揚佛法呢?

分享予您

 

 



 



隨時抓住機會,儘量布施,任何好事,都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



如是因,如是果,是千真萬確的,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在家人如何修行



沈家楨博士六十年修學心得



沈家禎老居士



 



  我從前做船生意,對船很有緣分,因此對《金剛經》中佛說的「如筏喻者」,特別感到有興趣,這裡先以「如筏喻者」作個引子。 如筏喻者

  「如筏喻者」是以划船渡大海為譬喻。筏或者船是譬喻佛法,渡大海是譬喻從輪迴生死到解脫成佛的過程。輪迴生死譬喻此岸,解脫成佛乃稱彼岸,此大海茫茫,非有船不得渡。


  各位你們可以說都已經是上了船的人。上了船的人應該說已有希望到彼岸,可是世上也有很多人上了船之後,又改變主意,跳回此岸。有的船老是在此岸港口不離開,有的船雖已劃到海中,但不知劃向何方,有的船則老是在兜圈子。我很盼望大家不但已上了船,而且知道彼岸的方向,正在朝這個方向一直劃去。

  世上已上船的人,如果已經剃度出家的,我們稱之為出家人;如果並未剃度出家的,我們稱之為在家人。因此,我這個題目中的在家人,並不是指世上所有未剃度出家的人,而是指已有緣接觸佛法、已有緣找到一條船、已有緣上了船、已有緣握槳在手、已有緣在划船、或者已有緣認清方向,正在朝這個方向划船前進的這批在家人,正好比如各位。應該如何修行最是有效?如何修行最不浪費時間?是我想和各位討論的題目。

  我十六歲有緣接觸佛法,可以說上了一條小船,六十幾年中劃劃停停,有時候兜圈子,甚至於倒退。近年來,雖然自己覺得好像比較能用得上勁,方向也似乎看準了? 但究竟已離此岸多遠,實在不敢講;會不會又劃回此岸,也不敢講。所可說的,我是一個十足的在家人,從來沒有出過家,凡在家人所有的妻子、子女、貪嗔疑疑慢我都有。雖然現在已逐漸減少,譬如說妻子已先走了,嗔也比從前減少,但六十餘年中多少有一些領會,有一些在酸甜苦辣中提煉出來的經驗,深深感覺到修行的不容易,而在家人修行似乎障礙更多。這裡之所以選這個題目,也是因為覺得在家人修行實在不易,覺得我這多年中得到的一點經驗,應該貢獻出來,以供大家作參考或是借鏡。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修行這個名詞,原有廣義狹義之分。這個題目是專指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是廣義的包括了修人天福報的十善道,換句話說,是有相布施及無相布施都包括在內;而布施也包括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簡稱之,也可以說是指修一切善法。

  在家人要想修行,只有靠自己,要自己訂出一套可行的功課,這是我六十年來所體會出來的最重要經驗。

  出家人過的是寺廟生活,有做功課熒窗有莊嚴的佛菩薩像時時看著他,有一定的時間共同做功課——早課、晚課及參加各種法會,還有師父師長的督促指導及師兄師弟的互相鼓勵。我們在家人沒有這種??報,而且在家人的環境也遠比出家人亂而雜,上事父母,下養子女,不但謀生的負擔重,外境的引誘也多,特別是在美國的中國年輕父母,想到將來子女讀大學的費用,每每覺得壓力很重。因此,在家人要修行,實在不容易,不但錯了方向沒有人糾正您,也極容易感到疲厭,生退心。所以,在家人修行,頂重要的是要嚴格管理自己,訂出一套可行的功課。我願意再強調一次,這是我六十年中體會出來的最重要經驗。 自己訂功課

  怎樣訂您自己的功課呢?當然每個人不會相同。我也訂過不少不同的功課,試驗過好幾種法門,我目前的結論共有四點,想貢獻給大家。


  第一點,要決心起早,自己訂一早課。晚上訂的功課,極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勞或者因為有晚間的應酬而鬆懈或放棄。唯有早上提早至少半小時起床,在早餐以前,訂出半小時的功課,這時間最為有用,也不容易受打擾,可以持久。譬如說每天早上念一遍《金剛經》,或者多少遍《大悲咒》,或者一遍《阿彌陀經》及一千聲佛號,或者念多少遍六字大明咒,或者練習四念住,或者修習止觀禪定,看您對那種修法最能相應,都可以,但一經訂後,三、五年內不要更變。

  第二點,要設法一年至少參加一次嚴肅的佛七、禪七或其他修持,不要短過七天。我一生中感覺到跟張澄基教授有三次連續三個星期的修靜最為得力。在參加期內一定要止語,能守八關齋戒最好。止語要真真連續七天,並不是上堂止語,回到宿舍又和人閒談,這樣的中斷,對修持毫無用處,毫不得力。所以,最好甚麼事都不管,在這七天中,將身心完全放在修行上。各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您就抽出七天,將您身心內的一切污染,澈底清除一次,對您一定有好處。

  要細心認識自己。先問一問自己,您活了這麼多年,有沒有認識您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這是在家人修行中的一個重要關鍵。如果您對自己沒有了解,不知道您的嗜好、長處及弱點,不明了自己的個性,很可能盲修瞎練,浪費時間,甚至於走入邪途。

  怎樣去認識您自己呢?先從大處著手,細心體會一下您自己的個性。不要去想這種個性是好呢?還是壞?也不要聽別人這麼說,就以為您是如此,而是要坦白找出您自己的個性是那種典型。下面二個例子是比較偏向於極端的例子,您的個性可能介乎兩者之間,不過也可以找出傾向。

  第一種典型——你是不是常有不安全感?常常為自己著想,將自己的利害看得很重?因為要保護自己,所以怕和人結交,怕找麻煩,也因此不喜歡幫人?所謂獨善其身,個性趨向孤獨。這是一種個性的典型。

  另一種典型——你對自己的事、自己的利害看得很淡,不十分關心,卻喜歡幫別人的忙,喜歡替別人著想,有極強的同情心,有仗義打抱不平的胸懷,不計自己的利害,有時會弄得焦頭爛額,不以為苦。為人慷慨好朋友,雖然有時也會答應了人做不到,反而被人罵。這又是一種個性的典型。

自己細心的觀察一下,您是近乎那一種典型?

  各位,這兩種典型都不壞。您只要自己認清楚了您是近乎那一種典型,運用發揮您的長處,避去您的缺點,一樣可以成功。我的所謂成功,是指走上修行的菩提大道。


  如果您自己觀察下來,您是近乎第一種典型的人,我建議您先從修學原始佛教入手。四念住是一帖對症良藥。如果您對於研讀中國古文的經典沒有問題,四聖諦、八正道等哲理及教法,都是好的,應該細心研究。倘您宿根深厚,一樣可以得果。《金剛經》中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陀洹是修學原始佛教達到的初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即是不受外境的影響。第一種典型的人,比較容易修到不受外境的影響,也比第二種典型的人所接觸的外境簡單,因此容易修到初果的境界。

  如果您自己觀察下來,您是近乎第二種典型的人,我建議您讀一讀《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將您的心胸放大。學大乘佛法,頂要緊的是沖淡我相,而擴大心胸是破我相的基礎。第二種典型的人已具有大乘根器,再將心胸放大,則人我之分趨淡,分別計較減輕,自然能迅速走上菩提大道。 

  至於認識您自己的弱點,是貪心重呢?是嗔心重呢?是疑心重呢?或是自慢驕傲? 唯有自己坦白承認您的幻軀有那些弱點,方能設法避免,方能自己提醒,不走上造惡業的因緣,這是想要修行的在家人須時時警惕的重要步驟。


  第四點,要儘量將你的生活和修行打成一片。這初聽好像並不容易,其實並不難,養成習慣之後,效用很大。因為我們所討論的是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最可能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是布施。其要訣是將布施的念頭常常放在心上,留心抓住機會。要記住凡是影響人們愈廣愈大愈久的機會,其作用,也即是功德福報,也愈大。

  我們都已經是上了船的人,應該知道布施並不只是捐錢。布施有法施、財施、無畏施,範圍很廣。讓我簡單的和各位談一談:

  使人增加智慧,教人有用的智識(如做老師),供養法師(使法師能安心將佛法智慧傳給大眾),助印佛書,贈送及流通佛書,都是法施。像台灣的李祖鵠居士,二十年如一日,經他的手送出去的佛書,相信已超過一百萬本。台灣另一位翁仁明居士開了一所維摩詰書屋,大規模的贈送及流通佛書,自己常常到書屋去照料。他們二位都是將生活與法施打成一片的好例子。

  財施也包括了物質,有的宗教,規定教徒要將每個月收入的百分之幾捐給教堂,佛教中一般來講,都沒有這種硬性規? 其實,這種每月得捐若干的辦法,也有它的好處,至少可以每個月提醒您一聲。假定您能自己規定,我每個月一定捐幾塊錢給某一個寺廟或某一種義舉,久而久之,您就養成財施與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習慣。至於隨時隨地助人之急,不論多少,都是財施,都是善因,必得善報。

  無畏施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修的法門。一位善盡其職的護士或警察,即是減除人們恐怖的好例子。無畏施也包括了不要造成對方的恐怖。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跟著母親去紹興鄉間一家替我們看管祖墳的人家,偶然間看到一件事,使我留下一個始終磨滅不了的印象。這個人家的主婦為了要請我們吃飯,去殺一只雞。我正好看到那只母雞拚命在前面逃,這位主婦拿著一把菜刀在後面追,後面還有幾只小雞在吱吱呀呀的叫。這天在餐桌上我看了雞肉,實在吃不下去!這即是無畏施的反面,世界上的這種情形,或比這更慘的場面不知有多少。要天下太平,要都市中殺盜的罪犯消除,看上去並不容易!因為有這共業的惡因,必然會生共業的惡果。如果我們能隨時隨地自己行無畏施,也能勸人阻止人不殺不害,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修行。

現在我將上面的四點再歸納一下,這是各位可以自己訂的功課:

  一、訂立一個可行的早課。  二、一年至少要認真參加一次七天或以上的修行法會。  三、要隨時檢討認識自己。  四、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修行,隨時抓住機會。因為在家人修行要靠自己,別人幫不了您多少忙,所以健康對您十分重要。 近年來,美國社會已經由醫治疾病逐漸進步為預防疾病,這是一個好現象。希望各位同修對這一方面的新知識,儘量接受。您身體健康,住世久長,修行、種福、積功德的機會也就增加,非常重要。

  我自己近年來有三種警覺及一個目標,也想貢獻給各位供參考及討論:一、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二、不要批評。三、不要為煩惱所轉。並以福慧雙修為目標。

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這句話並不是危言聳聽。幾年前,顯公法師等六個人坐一輛我的車子,由一位居培誠先生開車。我坐在司機後面窗邊的座位上。當車在高速公路上馳行時,右方同一方向開的一輛車,突然繞過我們的車前,撞在我車的左方。那時我正睡著,只覺車身一震,「碰」的一大聲,驚醒睜眼看時,只見那輛撞我們的車正好一個跟鬥翻了出去,我們的車也馬上停止。後來方才知道那輛車正好撞在我們的車前後門中間的鋼骨上,這是這輛車最堅固的一點,所以那輛車被彈了出去。各位請想一想,如果那輛車是撞在鋼骨的前方,即撞進前門,居君不死即傷;如果稍向後,撞進後門,我不死即傷,這真是差之毫的事。如果撞在後車門上,今天我就不可能和各位相聚!


  在現代的高速度社會中,一個人隨時可以死亡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相信各位親自遇到的經驗也一定很多。所以,我這一個警覺——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並不是故意恐嚇各位。

  常聽見做母親的會說:「啊呀!我是很想修行呀,可是孩子還這麼小,家裡的事情又忙得透不過氣來,那裡有時間修行呢!等孩子們都成人了,我那時就可以安心修行哩!」各位,在座的年輕母親很多,不知有沒有生起過這種念頭?我可以告訴各位的,有一位母親十多年前曾這樣說過,可是她現在正忙著替女兒照料孩子!

  也常聽見在做事的朋友講:我很喜歡學佛啊,可是現在每天上班,事情實在太多,不如等我退休之後,一定可以專心修行了。也有人說:現在那裡有時間修行,現在得盡力賺錢,不然等退休之後,連生活都沒有保障,還談甚麼修行。

  各位,我和我的妻子和如都曾有過這種念頭。記得有一次我們討論到這個問題時,和如曾問我一句話,改變了我們的觀念。她說:「您知道您能活到幾歲?」我說:「這件事可沒有人能知道呀!」她說:「那麼算盤不能打得這樣如意呀!」各位,您們覺得怎樣?六十年來,我親眼看到不能等到孩子成人或等到退休就先走的,已有好幾位了!

  去年年底,我參加了顯公法師在大覺寺主持的佛七,令我回憶起十七年前我在大覺寺第一次參加佛七的情景,不覺生起極大的感慨。因為在這短短的十七年中,共同參加第一次佛七的在家佛友,竟沒有一人在此次重見。就我記憶所及,其中已有七位先後去世!如果這種事實還不能使我們相信無常的真理,實在可以說沈迷得太可怕了!

所以,以為一定有明天,等明天再修的觀念,是在家人修行的大忌。

不要批評

我所講的批評是包括了批評事及批評人。


  不批評並不是說不辨是非,在您沒有證入本性或空性之前,應該要辨別是非,應該對是非有所取捨。我的不要批評的警,一是要慎重三思,不要輕易批評;二是減少造惡業的可能。各位,我們得自己承認,我們的智慧實在不夠,也沒有天眼通,看不到一件事今後的影響如何,因此批評很容易有錯誤,或者有所偏,不夠公正。錯誤、有偏或不公正的批評,害人害事,就會造成惡業,而最易犯的是口業。

  各位,喜歡批評人是我見我相強烈的明顯表現,是成佛的極大障礙,也是我們在家人極易犯的毛病。其實天下很少有絕對的壞人,任何人都有他的長處及短處,重視一個人的長處,幫助他發展及發揮他潛伏著的長處,是真正善於教人用人的人。批評往往會增加自己的煩惱和我慢。

  也有人講,我是為他好,所以批評他。也有人講,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民主國家,就靠老百姓可以公開批評,以防止作威作福的弊病。這些話都有它的道理。我所警的不批評是不要輕易任性的批評,須知道批評也會使人生反感,錯誤冤枉的批評更容易傷陰德。

不要為煩惱所轉

  各位,煩惱並不可怕,所怕的是為它所轉及由它所引起的業障。怨嗔、灰心、退心都是由煩惱所引起,也即是為煩惱所轉而產生的後果。


  記得中國對日本抗戰的時候,我從德國回來,在中國昆明負責電話廠的製造部門,趕造軍用電話機,上面逼得很緊。我那時才二十八歲,督促著員工日夜加班,根本沒有休息,還要跑空襲警報,也沒有星期日或假期。可是後方昆明的工業條件極差,甚麼工具都沒法補充,往往有因為缺少一件器材而不能製成成品的現象。近半年的工作,真可謂心力交瘁。有一天黃廠長到我工場來,說我們還有近一千架的軍用電話機沒有交貨,重慶又有電報來催。我聽了黃廠長的話,一聲不響。他走了之後,我馬上回家。寫了一封辭職信,叫妻子和如送去給黃廠長。和如看著我,也一聲不響。兩個人都流了淚。那天晚上兩個人幾乎沒有說話,和如知道我十分煩惱。第二天惲總經理及黃廠長同來我家中看我,半軟半硬的叫我將辭職信收回。各位,毫無疑問,我那天是生了煩惱,而且為煩惱所轉,因為我怨了黃廠長,我自己認為已經賣命到這種程度,而他還要來催逼我,因此灰心不幹。後來想想,實在慚愧。我那時既沒有想到軍用電話機對抗戰的重要,也沒有顧慮到失業之後,和如及我兩人的父母都在淪陷中的上海;更沒有體會到黃廠長受到重慶的壓力,而他卻不能像我這樣年少氣盛,一氣就辭職不管!各位,後果可能如此,這就是為煩惱所轉。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也常常會有這種情形,覺得已經學了很久一段時候,可是還不得要領,因而生起煩惱,為煩惱所轉而灰心、退心、中斷。像這樣的修行,極難有所成就,結果是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到頭來還是沒有把握,隨著業報流轉。

  因此,為煩惱所轉是我們修行的大忌。各位,煩惱不必怕,它會自生自滅。一感覺有煩惱時,馬上想甚麼是這個煩惱可能引起的後果呀?是怨呢?是恨呢?是灰心呢?還是放棄呢?這些後果乃是我們的大患,因為它們會像癌細胞一樣擴大,果又變因,因又生果。煩惱已經早就過去了,可是這些後果會造成無窮的業障!所以,各位,我這第三點不要為煩惱所轉,是在家人修行的一個重要點,盼望各位細心體會。

  現在是我的總結論,即在家人修行要福慧雙修。福慧雙修各位都很知道,其實用不著我多講。我所想貢獻給各位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經驗。我以往的幾十年中,雖也零零星星的讀過一些佛書,做過一些善事,其中也有可以算是修福的,也有可以算是修慧的,但並無一定的目標、標準或做法,只是隨緣做做而已。所以,幾十年中我劃的這條小船,可以說盡是遊蕩於大海之中,沒有確定的方向,也沒有上勁得力的劃。近三年來,因為研究了《金剛經》,對佛所講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頗能相應,遂將這句經文作為我修福修慧的指針。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各位,「應無所住」是修慧,「而行布施」是修福。「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連起來,就成為不住相的修福修慧,是無相功德。


甚麼叫做「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呢?我舉一個例: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佛說:「若未來世,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各位,請想一想,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這福報大不大?這就叫做人天福報。像各位現在贊助莊嚴寺造大佛像,修復千年破舊的古觀音像,都是這種人天福報。可是,人天福報,大是很大,還是有限的,為甚麼有限呢?因為您有所住,住在那裡呢?住在您是為自己求福,對象狹隘,所以福報有限,這就叫做有相布施,還不是「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佛在《地藏經》中接下去又說:「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發回向心,即是將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你本來要回向的自己、父母、子女或一切其他人,都已包括在內。各位,法? L邊,眾生無量,所以您這回向的對象,也是無量無邊,這就變成心無所住。如是布施,才是「應無所住而行布施」,福德也就像經中所說,無量無邊,終成佛道。

  所以,各位,我們在家人修福慧,只要記住一個最要緊的口訣——隨時抓住機會,儘量布施,任何好事,都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

  各位,我這裡所講的,比較嚴格,有些人或者會覺得難以做到,特別是歡喜早上多睡一會的朋友。不過我所講的,句句出自真心誠意。各位,如是因,如是果,是千真萬確的,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希望各位不要閱過就算了,要能真正得到益處,這是我衷心所祈望的。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結婚將近8年來, 一直都無法懷孕...驗第一支時線不是很明顯..另一個牌子的驗孕棒再驗一次, 終於看到清楚的2條線, 我先生高興的哭了...............



選擇相信張醫師,懷孕也可以變得很簡單    我和先生( 台北市 內湖)都很喜歡小孩, 尤其我先生他是個很有小孩子緣的人, 朋友及兄弟的小孩都會要找他玩, 基本上就是個孩子王, 但是我先生已經結婚將近8年來, 一直都無法懷孕, 也試過各種徧方、求神、換花、問乩童、捐款,甚至跑遍了全省各個廟宇,有人說我們就去,遠至高雄,可是結論還是一樣的,我倆難免會覺得失望, 所以這中間也做過4次人工受孕, 原本要直接進入試管的階段, 但是一想到要打那麼多排卵針, 就卻步了, 我想這是大多婦女同胞的心聲吧! 所以就一直沒有付諸行動, 直到去年在電視及網路報導上看見張宏吉醫師的新聞報導,”只要打很少的針”, “費用是別人的ㄧ半”, ……這樣的報導讓我燃起了希望, 而己又看到醫師是虔誠的佛教徒又更堅定了我的決定。


        就這樣和老公找了ㄧ天週末, 從台北來到台中中國醫藥學院去看醫師的門診, 問診時發現張醫師是個幽默風趣的人, 充滿自信的眼神還有滿臉的笑容,而且年輕的過份,好像鄰居的大哥一樣, 讓人覺得一點都沒有醫生的架子, 他分析了我們的求子歷程後, 告訴我們 一定會讓你懷孕的 ”,我和老公當下就決定接受療程, 因為我相信等了7年就是今天了,


          療程中兩天打1支排卵針 很輕鬆  植入當天心情相當緊張, 還好有先生陪在旁邊, 然後從顯微鏡中看到了分裂中的胚胎, 相當興奮耶,  醫師說這是100分的胚胎, 你會成功的這句話讓我真的好高興, 手術一共植入4, 植入後躺在檯上休息2個小時之後, 因為回台北路途遙遠,所以就到附近旅館住了ㄧ晚,想說讓胚胎穩定一點, 隔天還坐了計程車至高鐵回台北,還請司機避開坑洞,開慢一點, 因為真的很害怕它會不會掉出來。


         等待驗孕日的那15,每天都待在家不敢出門,吃飯也是娘家的爸媽送來的,不斷的唸普門品及心經,直到開獎日那一天整個晚上都睡不著,早上6點就起床驗孕,事先買了二支,因怕不準,驗第一支時線不是很明顯, 所以又拿了另一個牌子的驗孕棒再驗一次, 終於看到清楚的2條線, 我開心的笑了, 我先生高興的哭了, 之後回院檢查確定懷孕了,看到寶寶正常的在子宮內,覺得好感恩, 目前9週了孕吐中, 雖然很不舒服, 但也覺得很幸福喔!! 我真的很感謝張醫師的耐心與愛心, 我覺得醫師是生殖醫學的救世主, 也感謝所有團隊和護士們(芷珊、靜茵、兆容、嘉柔、言琪、曉鈴)及曾經幫助過我的人 ,謝謝你們犧牲假期和休息吃飯(上廁所)的時間, 也祈請諸佛菩薩保佑醫師及護士們身體健康,事事如意,感恩有你們真好!!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面對親友的詢問及關切,感受到並不是只有關心而已,而是更大的壓力........想告訴不孕的夫婦,一定要相信自己是可以懷孕,而只是您還沒找對醫師,找對醫師可以讓妳少受很多不必受的苦



 心懷感激  

每月滿滿的期待自己這個月會中獎,但一再再的失望,這是結婚第二至三年的生活寫照,面對親友的詢問及關切,感受到並不是只有關心而已,而是更大的壓力,我也不知為何不懷孕,做過了子宮攝影、卵巢囊腫引流術、人工受孕等,一直沒消息,甚至在網路上所查到的名醫,特別去看了他的門診,結果就是叫我動手術將巧克力囊腫拿掉,這樣就比較不會影響做試管嬰兒,但我當下猶豫了,我心想動了手術不就連帶會傷到一些正常的卵子,那懷孕的機會不就微乎其微呢?後來在自己的堅持下先不動手術就直接開始做第一次試管,打了六次針,花了兩萬多,沒想到第八天取卵時只取到一顆,真是欲哭無淚,我那六支針真的是白打的,跟我沒打不是一樣只有一顆卵,更嘔的是約好要植入的當天,去到了醫院,馬上被通知胚胎停止分裂,所以不植入了,頓時晴天霹靂,雖然事後有跟醫師談過,但醫師也不知所以然,只說了:住台中可以休息一個月下個月再來做,我難過了許久。


  想想自己也將到達高齡產婦之年齡,開始更積極的查了許多網路上的資料,後來發現張醫師的部落格及報紙上成功的案例,重點是不需打太多針、無痛取卵及卵子數目不需多只需要優良的卵子幾顆就能懷孕的觀念,讓我重燃信心,開始我的試管療程,配合著醫生的處方及交代,加上親切的張醫師及醫療團隊,雖然第一次沒有馬上成功,但第二次還是毫不猶豫的來找張醫師做試管,因為醫生的觀念及醫療團隊的服務熱忱讓我深覺得放心,加上張醫師偶而會教導我們一些醫療觀念,讓我深深地慶幸還好我當初沒有聽另一位名醫的話動巧克力囊腫手術,不然我現在只是多挨一刀,因為巧克力囊腫會隨著懷孕自己變小一點,如果打算做試管,根本不需多動此刀,只要儘快懷孕就好了。


 


  所以第二次做試管時,配合醫生指示吃肌醇及DHEA,果真第二次的卵子品質變較好,到第五天形成囊胚植入四顆就成功了,之前每個月都花錢買驗孕棒,屢屢落空,沒想到九月底買了五隻驗孕棒連續天驗五天,五天都是兩條線,自己還真是不敢相信我真的懷孕了,雖然習俗說要等三個月才公佈,但自從知道懷孕後迫不及待想跟家人分享著個消息,因為得來不易的寶貝,終於誕生了,看著五週小小的胚囊,七週寶貝清楚的心跳聲,心裡說不出的感動~~原來我還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當媽,和老公共同擁有愛的結晶。再次感謝張醫師及親切的五人醫療服務團隊,我想大聲的說:張醫師您真行!解決了我兩年心理及生理上所受的苦,您是不孕者的希望,雖然您每次都很謙虛的說是我們棒,但沒借助您的技術,光靠我們自己哪有這麼快成功懷孕呢?謝謝張醫師您是我們的貴人。


 


  最後想告訴不孕的夫婦,一定要相信自己是可以懷孕,而只是您還沒找對醫師,找對醫師可以讓妳少受很多不必受的苦,讓您及早向您的希望邁進,您的最大幫手就是張醫師,找他準沒錯。


                                                 台中  小珊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傳統的多針試管療程令我心生恐懼,一直無法做好心理準備,所以一直遲遲的未積極的接受治療...驗孕棒出現兩條線 我的老公呆呆的看著兩條線的驗孕棒有20多分鐘




 


好 孕 降 臨


 


今年32歲的我((北部醫學中心小兒科現職nurse),雖然才結婚3年,在大家的眼中,因為還年經所以總覺得我還可以嘗試自然受孕,但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我,因為巧克力囊腫所以在三年前已經動了兩次腹部手術,在肚上有一條約10公分 的疤痕,還記得第二次開完刀還尚未完全清醒時,當時我的主治醫師告訴我,我的內膜異位症沾黏很厲害,輸卵管有水腫情形時,我想我已經是個難受孕的體質了;婚後的我們,遵照醫師的建議測量基礎體溫、看中醫調體質、聽從算命師的作法,但還是每個月看到小紅的報到,雖然有心理準備,但難免仍會受到影響;在婚後一年能無法自然受孕時,我曾在自己工作的醫院(北部某醫學中心)看不孕症門診,雖然身為護理人員,也了解不孕症的療程,但親耳聽到醫生說: “ 妳無法自然受孕,一定得做試管,妳自己也是護理人員,難道也怕打針嗎?   因為這次看診的經過,我了解傳統的多針試管療程令我心生恐懼,一直無法做好心理準備,所以一直遲遲的未積極的接受治療。


 


    直到今年的五月份因為工作上的不順心,讓我想找事做來轉移我的心情,在這時老公跟我說要不要去看看他去年說的好醫師,想說去看看門診了解後再決定是否要做試管時,張醫生就要我當天拿針回家注射,於是開始了我的試管療程。


 


    記得第一次見到張醫生時,感覺他好年輕喔,也很有自信但很客氣張醫生告訴我們說:你們放心好了,我一定讓妳懷孕,這個月沒有、下個月就讓你懷孕。我們一聽當場傻眼,只覺得這醫生超有自信,想說那就試試看吧!”


    由於卵巢功能不佳的我,在歷經輕鬆的自然週期試管療程,受精成功的有五顆卵,植入當天,張醫師帶我們看看胚胎受孕的情形,選了適合植入的四顆,植入前張醫師說:今天有四個回來都確定懷孕,希望帶給我們好氣。


    到了開獎日,看到驗孕棒出現兩條線時,難掩心中的喜悅,而我的老公呆呆的看著兩條線的驗孕棒有20多分鐘,終於在張醫師的幫助之下,完成我們一樁期待已久的好孕降臨。


     細心的張醫師團隊抽血發現黃體素只有16 於是緊急補充黃體素之後 血中黃體素就上升到穩定值 胚胎寶貝得已穩定成長


     雖然我很幸運,在第一次植入就成功,但仍須感謝在我生命中的貴人---張宏吉醫師,若不是他的自然周期的試管療程,讓我可以在放鬆的心情下,來全力配合且信任張醫師的能力之下來完成我的夢想,也要感謝張醫師的團隊,若不是他們的親切陪伴、耐心的指導及盡全力的鼓勵並協助我們,我想在等候看診的時間總是會讓人失去耐性。


 


     感謝張醫師及張醫師的團隊,謝謝你們!希望藉由我的分享,可以帶給大家全新的感受,將張醫師推薦給需要的人,他一定可以幫你們完成夢想。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甚至認為可能這輩子都不會有自己的小孩了....隨著第二條線慢慢的浮現,自己也不禁驚喜,真不敢相信我竟然懷孕了



 


         感謝張宏吉醫師讓我們在求子過程的路上,不但能順利的領到畢業證書,在自然周期療法的過程中也少受很多皮肉之痛並減輕金錢上的負擔,大大降低不孕患者的心理及生理上所承受的雙重壓力,讓我們「做人」成功!


         我今年已38歲,原本自92年結婚時跟老公(植物學家)為了開創事業,每天忙的焦頭爛額,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思放在生子之事上,轉眼間很快5年過去了,想想事業已經很穩定,但總覺得生活上缺少了什麼,看著公公、婆婆逗弄大姑可愛的小孩,才發現原來自己也很想要一個屬於我們的寶貝,近2年來雖然沒避孕,但也一直都沒有好消息,在高齡及不想做傳統試管療法的壓力下,想靠自然懷孕快點有自己的寶貝,卻始終都無法如願,後來甚至認為可能這輩子都不會有自己的小孩了。


         然而在一次的電視上看到張醫師的自然周期療法,跟老公討論的結果認為可以姑且一試,反正比起傳統療法就算失敗了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所以3月份便預約張醫師的門診,並決定馬上進行試管療程,但因胚胎品質不佳第一次試管宣告失敗,第二次療程植入當日張醫生詳細解說胚胎品質,並認為此次胚胎品質較上次好太多了,要我們對此次療程要有信心。


        植入後第12天自行在家驗孕,隨著第二條線慢慢的浮現,自己也不禁驚喜,真不敢相信我竟然懷孕了,於是隔天915日 回診驗血確定是懷孕,並預約924日 看胚胎著床位置,而在108日聽到寶寶強而有力的心跳聲。現在我已經懷孕第9周了,感 謝團隊們的辛勞,希望在 張 醫師治療下的其他姊妹也能像我們一樣能順利的領到畢業證書囉~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Yes! We Can !



套句美國總統Obama的Slogan: Yes, We Can! 我們先前並未在其他醫院試過人工受孕的療程,在診間才了解到,比起其他同志,我們幸運很多,少受了很多苦、節省了很多費用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有聚有散才能成長



 




有聚有散才能成長



分類:師父法語

2010/06/09 18:36


俗話說:「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見愛情、友情、親情雖然能帶給我們很多的溫暖,卻也充滿痛苦的催折,尤其是生離死別時,更是讓人痛苦。因此有人以為,只要將情感斬斷,就再也不會痛苦了!然而如同佛所說,眾生都是「有情」,就是因為眾生有愛的緣故。

眾生最愛的是自己的生命,其次則是和自己生命相關的人、事、物。親情由第一代傳到第二代,象徵了生命的延續。愛情也是一樣,因為有了男女的結合,才有後代的出現,因此這個結合也和自己生命的延續有關。至於友情,雖然和生命的延續並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但是人活在世界上,一定需要養分,除了飲食的養分之外,還必須從精神上獲得滋養,而友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養,所以友情和生命還是有關係的。

既然情愛和生命息息相關,無論是否定它,或是硬生生地把它切斷,都不合乎世間的法則,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從佛法的立場來看,無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都是因緣所生,有因有緣才使得大家生活、聚集在一起,也才能夠彼此互相合作。但是我們要明白,因緣聚散是天經地義的,就如我們常常聽人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或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可見生、死、聚、散都是正常的事。

既然聚散是必然的事實,那就沒有什麼好痛苦的了。佛法常常教人要用平常心來看待所有一切發生的事,這樣在相聚時,就不會太過興奮,而分離時,也不會那麼憂苦。而且,人生在世,就是要有聚有散才能成長、有生有滅才能進步,如果沒有生滅變幻,我們就會老是停留在同一個現象之中,不但覺得很無聊,也不能夠成長。例如,今天和這兩個人在一起,明天又和另外兩個人在一起,這樣就能把原本的人際網絡擴大了,人際網絡一旦擴大,生命的層面就會擴大,而層次也將提高。
所以,聚散的過程其實是讓我們成長的一種力量,因為層次和層面的提高、擴大,使我們的生命過程更充實、更飽滿,也更加多彩多姿,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更何況,離別既然也在生滅變異之中,所以它也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一時的分離並不表示永遠都不能再見面了。而且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透過網路聯絡,即使相隔遙遠,也能立刻與對方面對面談話。而人是高等動動,本來就著重精神的交流,就算身體沒有在一起,仍然可以隨時隨地互通有無、互通訊息,離別也就不再顯得那麼痛苦了。

其實,離別之所以讓人感到痛苦,問題的關鍵仍在於大家難免都希望自己喜歡、執著的,能永遠留在自己身旁,這才是使情愛變得痛苦的真正原因。所以,只要轉變自己的心境和看法,以平常心來看待離別,並且掌握聚散離合所帶來的成長契機,就不會再為離別而擔心苦惱了。



愛語──讓人歡喜聽你說



 


 




分類:師父法語

2010/07/19 11:19


佛教有一個名詞叫「愛語」,意思是指慈愛的語言、態度與表情。也就是能夠把自己內心想要對人表示的關懷、體貼和勉勵,透過語言、表情,或手勢等肢體行為表現出,像是點頭、微笑,這些動作,都可以算是「愛語」。


愛語,不只侷限於語言。我們的臉部表情、眼神都是會講話的,連身體動作也會講話,所以稱之為「肢體語言」。只要你心裡很慈悲、柔軟,對人非常關心,你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個動作、表情,哪怕只是一句話而已,都會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溫暖,這就是愛語的力量。


愛語的「愛」,不要只把它當成是男女感情的愛。愛有很多等級和層次,最低的層次是自私的愛,那是充滿了佔有與貪婪的愛,例如我愛吃、我愛看、我愛聽、我……,但這些真的是愛嗎?這些愛都是在追隨自己的貪欲或本能,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不是愛語的「愛」。


真正的愛,是放下自己,一心一意為對方設想,真誠讚美、體諒對方。因此,愛語是佛教的「四攝法」之一,「四攝法」也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這四種方法,先表達對人的關心、勉勵、寬容和諒解,以真誠的善意和對方往來溝通,之後才用佛法來和他們交換意見。


譬如,當你在和小孩子玩的時候,就要玩得像小孩子一樣,讓小孩子玩得很高興,而不要端出大人的架子。以我來說,我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但每次遇到小孩子,我都能和他們玩在一起,不會覺得他們很討厭、煩人,小孩子也都很喜歡我,覺得我好像就是他們的一分子一樣。


同樣的,如果是和老人家相處,即使你年紀不大,也要放緩步伐,就好像你也是步履蹣跚的老人家一樣,一步步慢慢陪著他走,這樣他就會覺得很溫馨。


要做到這樣,必須是為他人設想,把自己的利害得失放下,不會一直想著自己應該是個怎麼樣的人、堅持非得照自己的方式不可;而是能處處為對方著想,瞭解對方需要的是什麼、現在的情況如何,這樣才是愛語的表現。


表達佛法不一定非要用佛教名相不可,那些深奧難懂的名詞,有時候反而容易讓人覺得佛法很有距離,甚至害怕。所以我們要用對方聽得懂的話來溝通,而且在態度上,必須是關懷的、慈悲的;如果你老是對別人說:「你要這樣這樣……那樣那樣……」,那是在教訓人,不是愛語。


愛語應該是循循善誘,讓別人覺得你跟他很親近,而且覺得你說的話、做的事,都是他也應該做的、也應該聽的,而願意主動向你學習。由於你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佛法的標準,所以你的愛語也合乎四攝法裡的「攝」,自然能讓別人認同你,也會跟隨你一起,照著佛法所說得來做,這才是真正得「愛語」。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果光法師 - 預測生命價值的計量模型


果光法師 - 預測生命價值的計量模型

 

 



文/mchsu

在繁忙的日子裡,

我們是否曾經試著停下腳步,

問問自己人生意義,生命的價值是什麼?

 

有別於坊間書局

從心理學角度探索生命價值的相關叢書,

曾經從事價格預測的

經濟學家--果光法師,

將帶領我們從經濟學的觀點,

做一次完美的生命價值預測。

8月18日的法師有約中,

果光法師與大眾分享

「預測生命價值的計量模型」,

 

法師告訴大眾

何謂生命價值的計量模型呢?

簡單的說

就是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生命。

 

生命應該如何衡量、看待其價值呢?

有那些因素會影響生命的價值?

在經濟學的預測建構模型,

即在建構關係,

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因果、佛法所說的緣,

因此當我們在看待生命的價值,

也是在探討

哪些因素影響了我們對生命的態度。

 

果光法師

出家對其生命有很大的影響。

由於在家、出家是一種選擇,

會走出許多不同的路,

 

法師說影響其出家的因素是

生命中遇到的善知識,

還有對生命的疑惑,

以及面臨生命困惑時善知識的影響,

構成了對生命價值的看法。


因此,法師提出兩個影響其個人生命價值的兩個模型:
生命價值=F(出家)
出家    =F(善知識、疑情)


遇到善知識


果光法師首先提到

生命中有三位善知識恩人,

分別是父親、仁俊長老、聖嚴師父。

法師認為其父親

深深影響法師的性格、思考模式,

但是由於父親是一位人類學學者,

長年在原住民部落進行學術研究,

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不長,

對父親的認識

是在父親過世後,

為了整理其生命歷程檔案

才開始瞭解父親。

 

法師說父親是一位有疑情的人類學家,

因為他生長於二次大戰,

對人類為什麼要打仗,非常疑惑,

等到父親在1957年

到了蘭嶼,

發現這是數百年

未曾發生戰亂的地方,

促使父親後來選擇考古,

目的就在於解決其疑惑。

 

法師也分享其父親的智慧,

當1992年法師在美國做研究時,

對於學術研究產生極大的困惑,

認為自己每天所產出的研究報表

唯一的功用是養活自己,

卻是在堆砌一座

無法解決人類問題的垃圾山,

父親卻告訴他

「在這做垃圾山上,終於會開出一朵花來」。

法師說父親若是有機會接觸佛法,

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出家人或禪師。



仁俊長老

是法師生命中遇到的第二位善知識。

仁俊長老是聖嚴師父在靜安佛學院的老師,

但是果光法師的學佛因緣

是在美國先遇到仁俊長老,

才認識師父。

 

仁俊長老在1919年出生,

從小在寺院出家長大,

果光法師在與長老相處的過程中

感受到長老的生命就是佛教,

全身散發慈悲與智慧。

法師說仁俊長老特色是

樂意在美國各州弘法,

且常到美國留學生佛學社團演講,

尤其長老會每個月寫紙條給信徒,關懷信眾。

仁俊長老非常照顧法鼓山,

尤其是紐約東初禪寺,

是一位非常慈悲的老法師。



聖嚴師父

則是法師生命中遇到的第三位善知識。

對法師出家後的生命影響深遠,

尤其是師父的身教。

果光法師說

師父做事乾淨俐落,

接到任何案件立刻執行,

充分的掌握時間,不會拖拉,

所以師父心的狀態非常穩定,

尤其默照的功夫非常深厚,

師父在運作團體

就是利用默照的功夫,

其視野

是從上而下觀照整體,見樹又見林,

當整體清清楚楚細節也清楚了,

所以處理事情不會被細節卡住。

 

法師也說到

師父知恩、報恩的態度,

在逢年過節時,

師父會提醒我們

不要忘記

所有護持的菩薩對我們的恩,

所有照顧我們的長老對我們的恩,

並親自去實踐,

例如在師父的行程中,

只要時間許可師父

就會去探望一些護持師公、師父的居士,

這種隨時抱持感恩心,

令我們非常的感念與感恩。

 

此外,

師父的心量與包容非常偉大,

例如師父在處理事情

也常常運用因緣法,

在完成事情

並未事先指定某人負責,

而是因緣和合,

 

師父說:

「人跟人有排他性,

  一旦找特定人負責,

  就會造成有人進得來,

  有人進不來,

  我們是道場要讓眾生成就,

  所以我們要讓因緣和合,讓眾生來成就」,

 

這是師父的慈悲與處事的細膩。


生命的疑惑


其次,對於生命中的疑惑,

則是源自對從事學術研究的疑問。

果光法師

從小生長於中央研究院的環境,

周遭的學習氛圍就是讀書、升學,

所以從事研究

或是將來成為大學教授

是從小被灌輸的觀念,

也因此法師1991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

留在當地繼續從事經濟預測的研究。

 

法師對生命的疑惑

起因於

對所從事學術研究的意義產生懷疑,

當時法師正在從事期貨交易預測,

卻發現預測的結果

不能實際運用期貨市場,

其間又從同學處發現

許多政府的研究成果

居然是束之高閣的下場。

 

除此之外,

法師也發現

當其在研究室從事豬價與牛價預測時,

自己在市場購物時

卻從來不曾看過這些商品的標價一眼,

所以對於這種實務與理論無法結合的衝突,

遂造成法師對學術研究的意義產生疑惑,

也對過去十多年投入研究

卻無法與現實結合來解決人類的問題

產生了對生命的懷疑。

    
同時,在一次演講中聽到仁俊長老說:

 

「我這一生非常的貧乏,

  但這一生最歡喜的是

  身為一個出家人。」

 

這句話在法師的滿懷疑惑中

彷彿一盞明燈,

讓法師開始思考

未來生命的走向,

逐漸浮現出家的念頭。

 

當時仁俊長老給予紙條中開示:

「最有價值的新人生開始,

  愛轉為悲拯苦難、

  見轉為智消惑業。」

 

當機緣成熟遇到聖嚴師父,

隨後在東初禪寺打禪七,

師父開示

「修行就是在修正我們身、口、意三業的行為。」

 

對法師將生活與修行的結合有很大的影響,

也更堅定出家意願。

當時正好法鼓文化的編輯職位出缺,

法師自薦此職位,

在法鼓文化工作期間,

除了磨練改善自己的習性,

也在與師父互動的過程中,

建立在法鼓山出家因緣。

   
果光法師說對於學術的困惑,

是在與師父互動過程中獲得啟發。

法師說過去在做學術研究時,

就是困惑於

當初的研究成果

不能實踐於生活中,

 

而在1997年與師父參加國際會議期間,

師父說

「我寫論文

  不是讓人家看不懂,

  是讓大家可以實踐」。

 

法師當初心裡有隱約的想法卻未成形,

等到與師父互動更多之後,

才瞭解師父的慈悲,

尤其在師父身後,

整理師父的思想、著作,

在師父平易近人的用字淺詞背後,

所蘊含的深刻佛法,令人感動與讚嘆。

例如:

心靈環保

是一個簡單的現代語彙,

可是深究其思想依據、定義、根源,

再對應到的禪法的應用,

即佛經典籍的心清淨,

 

但是

心靈環保

對現代人較為具體,

令人聯想到許多層面,

從處理念頭的煩惱、到節省身心能源等,

 

所以

心靈環保

可以說是匯集許多學科,

可以與心理學者、環保學者、

或其他不同專長領域的人討論,

與現代的串連非常緊密。

 

從這件事

可以瞭解師父願意將其一生的功夫,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各宗派,

將戒定慧彙整後,

整合其一生所學

轉化現代的語言

讓我們聽得懂,

就是為了讓大家可以實踐佛法,

 

師父說

他不在乎別人

是否會因此

誤會他沒有學問,沒有深度。

果光法師說當他

在整理師父的著作,

才慢慢發現,

能夠將佛法

說的這麼清楚、讓人容易瞭解,

是需要多麼深厚的佛學素養。


機要秘書的三項功課


果光法師謙虛的表示

自己出家後的煩惱、習性仍重,

當初成為師父的機要秘書,

師父給了三項功課:

首先是「當秘書的不可以忘記」。

果光法師自認記性不好,

不小心會忽略瑣碎事物,

因此師父給第一個功課

就是秘書不要忘記。

法師為此努力將師父每週行程背起來,

並成立秘書聯絡網、改善e化資訊系統,

一旦師父行程變更,

透過e化傳遞變更資訊,讓各單位有所因應。


第二課是「不要幫師父得罪人」。

法師說這是個人

非常需要學習的功課,

因為自己是在說理辯理的生活環境中長大,

個性直來直往,

因此在家時與自己友好的朋友都是個性相近,

總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但是出家後不能逃避,

必須面對各式各樣的人,

透過不斷觀察、瞭解、反思,

慢慢走出一條路。

法師說

如果沒有出家

自己可能會自我保護、不承認,

也不會發現自己的問題,

可能會造成習性或是慢心會越來越嚴重,

所以出家

給了自己一個不斷去看

為什麼自己會讓他人起煩惱。


第三課是

「修行的指標:

  檢查自己的煩惱是否減少,

  檢查是否惹人起煩惱」。

 

法師說自己對於程序流程的要求按部就班,

所以對於突發狀況的反應很大,

因此法師訓練自己面臨這種境時,

先不要有任何動作,

等到思緒清楚時再來處理,

並從中觀察

自己的煩惱是否會減少,

煩惱升起多久會消失。

另外,

自己會去覺察、體會

注意個人習性

是否引起別人的煩惱。

這些都是出家之後,

從修行中不斷的學習、調整。

最後,法師說

回顧了生命過程的點點滴滴

與三位善知識的啟發,

再對應到生命的疑惑與生命的價值,

即在當下

每個剎那的實踐與無盡的奉獻,

將會累積出生命的價值、意義與願力,

 

所以

生命的價值是

沒有預測模型,

完全在於因緣、因果,

 

現在

發生的事情

與過去

所種的因有關,

 

未來

會發生的事情,

就是當下的一念心

與當下身口意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