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outube.com/watch?v=LtZXKkt21MQ&feature=player_embedded>
素食豬的由來
請點上列網址
到youtube觀看~ 9'50"
可愛的豬豬~~~~牠是我的寵物
iPhone 4終於在台灣開賣,但是目前全球也都只有賣黑色的機種,白色的機種遲遲不出來面對。就有網友直接寫信給Steve Jobs,詢問有關白色iPhone 4什麼時候會上市的問題,得到的答案是聖誕節的時候會登場,和筆者一樣等待白色機種的人,注定要等到年底了。
下面是由Nathan所寫的詢問信件原文,寫很長,主要就是詢問白色iPhone 4是否會在聖誕節之後上市。
Hello Steve, My name is Nathan, I’m a high school student from San Bernardino. I also happen to be one of your biggest fan and a total Apple fanboy and proud to be. I’ve been saving up money to buy the new iphone 4. I want the white one but Apple said it won’t be available until later this year. I know you must be asked this question hundreds of times a day but do you think we can expect to get the white iphone for xmas? I hope you can answer. Thank you Steve.
而Steve Jobs就只回了下面一句話,看起來今年聖誕節很有可能可以買到白色iPhone 4。
Christmas is later this year.
人物介紹
小兔:媽媽陳昱伶 小小兔:肚子裡的小baby 大笨牛:爸爸彭文瑞
到了放榜的那一天,坦白說,我(大笨牛)沒有一絲的期待,而是滿滿的不安。回想起過去這麼多年小兔(媽媽陳昱伶)吃的苦,我只能袖手旁觀。兩次人工受孕失敗所帶來的折磨,我必須承認,我沒有我自己以為的堅強,我害怕再次失敗。放榜日還沒到,小兔已經迫不亟待的抽出驗孕棒,戰戰兢兢的自己先開榜了,我看到她緊張的模樣,我既心疼又害怕。我不斷的先給她打預防針,告訴她,提早驗可能驗不準、得失心不要太重等等。
也不知道這些年消費了多少的驗孕棒,以前都希望驗孕棒是不準的,這一次,我卻希望它是準的。心裡沒有喜悅,只有不安。接下來的日子,小兔天天開榜,而那槓槓也很配合的一天比一天明顯。叢林裡奔跑的小小兔(肚子裡的小baby)終於來了,而看著小兔她開心的模樣,我卻懦弱得不敢有一絲喜悅。接著到了抽血檢驗的時候,指數之高,高得讓人以為是雙胞胎。我糾結的心才開始有一些些鬆開。
小兔還是每天消費一支驗孕棒,我問,怎麼還要驗咧,小兔說:「我怕他跑掉了」。我轉頭紅了眼眶,即便已經是17週的現在,寫到這裡我仍不住的讓淚珠在眼角打轉。終於到了植入後第一次回診的日子,醫生說這寶貝心跳像火車般的強壯,懦弱的我才笑開懷。哪一刻我腦海裡都是開心的小兔,下一刻才是火車般的小小兔。我36歲的小兔,還有0歲的小小兔,她們的故事正式開始。
當然這裡要說的不是小兔跟小小兔的故事,而是要把我們對中國醫藥學院生殖醫學中心張醫師以及最懂體貼人心的天使們的感謝,用有限的文字盡可能的分享給大家。雖然我還特別抄錄了天使們的芳名,但是糊塗的我,一篇感恩的文章寫了這麼久,把天使們的芳名也不知遺落何處了。希望天使們原諒我。
結婚8年,小兔跟我的故事一點都不特別。從一開始的順其自然,然後開始漸漸的擔心不安,接著循別人的成功案例開始如神農嘗百草般的吃藥,白老鼠般中西合併的醫療,最終也不免到寶島各處的廟宇與神靈誠意的心靈交會。不瞞您說,到了國外,只要有機會還是許一樣的願。還記得屬豬的那一年,小兔好想生個豬小弟還是豬小妹,不過小豬沒有來。屬牛的那一年,小兔更想生一頭小小牛,想看看小小牛是不是會跟大笨牛一樣討厭。小小牛還是沒有來。小兔的心理受傷深了,身體也苦了,我們完全沒了生小老虎的念頭。
也是受到同事做試管成功的鼓舞,同事說,如果還有想生小寶寶的念頭,要趁早,年紀越大成功機率就越低,我們鼓起勇氣找到沒有商業氣息的張醫生,希望可以保有身為人類的尊嚴。其實做人工生殖的媽媽們身心都已經飽受折磨,比一般人更需要人性的溫暖的對待,而不僅僅是一個胚胎著床的地方。初次接觸張醫生當然對他的自負以及說話直接不太能習慣,但是後來才發現,他是對自己專業的自信而不是自負,說話直接只是據實以告,不給過分期待。
現在的小兔白白胖胖的,變成了叢林裡奔跑的大白兔了,而火車般的小小兔也很乖的配合,沒有給小兔太多不舒服。小小兔有對小兔好,以後我應該會疼他。
謝謝張醫師以及美麗的天使們給我的寶貝小兔專業而溫暖的對待,你們很辛苦,沒有好好的吃飯,沒有好好的休假,希望我們這幸福滿滿的喜悅,給你們的辛苦有稍稍的慰藉。
隨時抓住機會,儘量布施,任何好事,都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
如是因,如是果,是千真萬確的,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在家人如何修行
沈家楨博士六十年修學心得
沈家禎老居士
我從前做船生意,對船很有緣分,因此對《金剛經》中佛說的「如筏喻者」,特別感到有興趣,這裡先以「如筏喻者」作個引子。 如筏喻者
「如筏喻者」是以划船渡大海為譬喻。筏或者船是譬喻佛法,渡大海是譬喻從輪迴生死到解脫成佛的過程。輪迴生死譬喻此岸,解脫成佛乃稱彼岸,此大海茫茫,非有船不得渡。
各位你們可以說都已經是上了船的人。上了船的人應該說已有希望到彼岸,可是世上也有很多人上了船之後,又改變主意,跳回此岸。有的船老是在此岸港口不離開,有的船雖已劃到海中,但不知劃向何方,有的船則老是在兜圈子。我很盼望大家不但已上了船,而且知道彼岸的方向,正在朝這個方向一直劃去。
世上已上船的人,如果已經剃度出家的,我們稱之為出家人;如果並未剃度出家的,我們稱之為在家人。因此,我這個題目中的在家人,並不是指世上所有未剃度出家的人,而是指已有緣接觸佛法、已有緣找到一條船、已有緣上了船、已有緣握槳在手、已有緣在划船、或者已有緣認清方向,正在朝這個方向划船前進的這批在家人,正好比如各位。應該如何修行最是有效?如何修行最不浪費時間?是我想和各位討論的題目。
我十六歲有緣接觸佛法,可以說上了一條小船,六十幾年中劃劃停停,有時候兜圈子,甚至於倒退。近年來,雖然自己覺得好像比較能用得上勁,方向也似乎看準了? 但究竟已離此岸多遠,實在不敢講;會不會又劃回此岸,也不敢講。所可說的,我是一個十足的在家人,從來沒有出過家,凡在家人所有的妻子、子女、貪嗔疑疑慢我都有。雖然現在已逐漸減少,譬如說妻子已先走了,嗔也比從前減少,但六十餘年中多少有一些領會,有一些在酸甜苦辣中提煉出來的經驗,深深感覺到修行的不容易,而在家人修行似乎障礙更多。這裡之所以選這個題目,也是因為覺得在家人修行實在不易,覺得我這多年中得到的一點經驗,應該貢獻出來,以供大家作參考或是借鏡。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修行這個名詞,原有廣義狹義之分。這個題目是專指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是廣義的包括了修人天福報的十善道,換句話說,是有相布施及無相布施都包括在內;而布施也包括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簡稱之,也可以說是指修一切善法。
在家人要想修行,只有靠自己,要自己訂出一套可行的功課,這是我六十年來所體會出來的最重要經驗。
出家人過的是寺廟生活,有做功課熒窗有莊嚴的佛菩薩像時時看著他,有一定的時間共同做功課——早課、晚課及參加各種法會,還有師父師長的督促指導及師兄師弟的互相鼓勵。我們在家人沒有這種??報,而且在家人的環境也遠比出家人亂而雜,上事父母,下養子女,不但謀生的負擔重,外境的引誘也多,特別是在美國的中國年輕父母,想到將來子女讀大學的費用,每每覺得壓力很重。因此,在家人要修行,實在不容易,不但錯了方向沒有人糾正您,也極容易感到疲厭,生退心。所以,在家人修行,頂重要的是要嚴格管理自己,訂出一套可行的功課。我願意再強調一次,這是我六十年中體會出來的最重要經驗。 自己訂功課
怎樣訂您自己的功課呢?當然每個人不會相同。我也訂過不少不同的功課,試驗過好幾種法門,我目前的結論共有四點,想貢獻給大家。
第一點,要決心起早,自己訂一早課。晚上訂的功課,極容易因一天工作的疲勞或者因為有晚間的應酬而鬆懈或放棄。唯有早上提早至少半小時起床,在早餐以前,訂出半小時的功課,這時間最為有用,也不容易受打擾,可以持久。譬如說每天早上念一遍《金剛經》,或者多少遍《大悲咒》,或者一遍《阿彌陀經》及一千聲佛號,或者念多少遍六字大明咒,或者練習四念住,或者修習止觀禪定,看您對那種修法最能相應,都可以,但一經訂後,三、五年內不要更變。
第二點,要設法一年至少參加一次嚴肅的佛七、禪七或其他修持,不要短過七天。我一生中感覺到跟張澄基教授有三次連續三個星期的修靜最為得力。在參加期內一定要止語,能守八關齋戒最好。止語要真真連續七天,並不是上堂止語,回到宿舍又和人閒談,這樣的中斷,對修持毫無用處,毫不得力。所以,最好甚麼事都不管,在這七天中,將身心完全放在修行上。各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您就抽出七天,將您身心內的一切污染,澈底清除一次,對您一定有好處。
要細心認識自己。先問一問自己,您活了這麼多年,有沒有認識您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這是在家人修行中的一個重要關鍵。如果您對自己沒有了解,不知道您的嗜好、長處及弱點,不明了自己的個性,很可能盲修瞎練,浪費時間,甚至於走入邪途。
怎樣去認識您自己呢?先從大處著手,細心體會一下您自己的個性。不要去想這種個性是好呢?還是壞?也不要聽別人這麼說,就以為您是如此,而是要坦白找出您自己的個性是那種典型。下面二個例子是比較偏向於極端的例子,您的個性可能介乎兩者之間,不過也可以找出傾向。
第一種典型——你是不是常有不安全感?常常為自己著想,將自己的利害看得很重?因為要保護自己,所以怕和人結交,怕找麻煩,也因此不喜歡幫人?所謂獨善其身,個性趨向孤獨。這是一種個性的典型。
另一種典型——你對自己的事、自己的利害看得很淡,不十分關心,卻喜歡幫別人的忙,喜歡替別人著想,有極強的同情心,有仗義打抱不平的胸懷,不計自己的利害,有時會弄得焦頭爛額,不以為苦。為人慷慨好朋友,雖然有時也會答應了人做不到,反而被人罵。這又是一種個性的典型。
自己細心的觀察一下,您是近乎那一種典型?
各位,這兩種典型都不壞。您只要自己認清楚了您是近乎那一種典型,運用發揮您的長處,避去您的缺點,一樣可以成功。我的所謂成功,是指走上修行的菩提大道。
如果您自己觀察下來,您是近乎第一種典型的人,我建議您先從修學原始佛教入手。四念住是一帖對症良藥。如果您對於研讀中國古文的經典沒有問題,四聖諦、八正道等哲理及教法,都是好的,應該細心研究。倘您宿根深厚,一樣可以得果。《金剛經》中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陀洹是修學原始佛教達到的初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即是不受外境的影響。第一種典型的人,比較容易修到不受外境的影響,也比第二種典型的人所接觸的外境簡單,因此容易修到初果的境界。
如果您自己觀察下來,您是近乎第二種典型的人,我建議您讀一讀《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將您的心胸放大。學大乘佛法,頂要緊的是沖淡我相,而擴大心胸是破我相的基礎。第二種典型的人已具有大乘根器,再將心胸放大,則人我之分趨淡,分別計較減輕,自然能迅速走上菩提大道。
至於認識您自己的弱點,是貪心重呢?是嗔心重呢?是疑心重呢?或是自慢驕傲? 唯有自己坦白承認您的幻軀有那些弱點,方能設法避免,方能自己提醒,不走上造惡業的因緣,這是想要修行的在家人須時時警惕的重要步驟。
第四點,要儘量將你的生活和修行打成一片。這初聽好像並不容易,其實並不難,養成習慣之後,效用很大。因為我們所討論的是在家人的修行,所以最可能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是布施。其要訣是將布施的念頭常常放在心上,留心抓住機會。要記住凡是影響人們愈廣愈大愈久的機會,其作用,也即是功德福報,也愈大。
我們都已經是上了船的人,應該知道布施並不只是捐錢。布施有法施、財施、無畏施,範圍很廣。讓我簡單的和各位談一談:
使人增加智慧,教人有用的智識(如做老師),供養法師(使法師能安心將佛法智慧傳給大眾),助印佛書,贈送及流通佛書,都是法施。像台灣的李祖鵠居士,二十年如一日,經他的手送出去的佛書,相信已超過一百萬本。台灣另一位翁仁明居士開了一所維摩詰書屋,大規模的贈送及流通佛書,自己常常到書屋去照料。他們二位都是將生活與法施打成一片的好例子。
財施也包括了物質,有的宗教,規定教徒要將每個月收入的百分之幾捐給教堂,佛教中一般來講,都沒有這種硬性規? 其實,這種每月得捐若干的辦法,也有它的好處,至少可以每個月提醒您一聲。假定您能自己規定,我每個月一定捐幾塊錢給某一個寺廟或某一種義舉,久而久之,您就養成財施與日常生活打成一片的習慣。至於隨時隨地助人之急,不論多少,都是財施,都是善因,必得善報。
無畏施更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修的法門。一位善盡其職的護士或警察,即是減除人們恐怖的好例子。無畏施也包括了不要造成對方的恐怖。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跟著母親去紹興鄉間一家替我們看管祖墳的人家,偶然間看到一件事,使我留下一個始終磨滅不了的印象。這個人家的主婦為了要請我們吃飯,去殺一只雞。我正好看到那只母雞拚命在前面逃,這位主婦拿著一把菜刀在後面追,後面還有幾只小雞在吱吱呀呀的叫。這天在餐桌上我看了雞肉,實在吃不下去!這即是無畏施的反面,世界上的這種情形,或比這更慘的場面不知有多少。要天下太平,要都市中殺盜的罪犯消除,看上去並不容易!因為有這共業的惡因,必然會生共業的惡果。如果我們能隨時隨地自己行無畏施,也能勸人阻止人不殺不害,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好修行。
現在我將上面的四點再歸納一下,這是各位可以自己訂的功課:
一、訂立一個可行的早課。 二、一年至少要認真參加一次七天或以上的修行法會。 三、要隨時檢討認識自己。 四、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行修行,隨時抓住機會。因為在家人修行要靠自己,別人幫不了您多少忙,所以健康對您十分重要。 近年來,美國社會已經由醫治疾病逐漸進步為預防疾病,這是一個好現象。希望各位同修對這一方面的新知識,儘量接受。您身體健康,住世久長,修行、種福、積功德的機會也就增加,非常重要。
我自己近年來有三種警覺及一個目標,也想貢獻給各位供參考及討論:一、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二、不要批評。三、不要為煩惱所轉。並以福慧雙修為目標。
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
各位,我這句話並不是危言聳聽。幾年前,顯公法師等六個人坐一輛我的車子,由一位居培誠先生開車。我坐在司機後面窗邊的座位上。當車在高速公路上馳行時,右方同一方向開的一輛車,突然繞過我們的車前,撞在我車的左方。那時我正睡著,只覺車身一震,「碰」的一大聲,驚醒睜眼看時,只見那輛撞我們的車正好一個跟鬥翻了出去,我們的車也馬上停止。後來方才知道那輛車正好撞在我們的車前後門中間的鋼骨上,這是這輛車最堅固的一點,所以那輛車被彈了出去。各位請想一想,如果那輛車是撞在鋼骨的前方,即撞進前門,居君不死即傷;如果稍向後,撞進後門,我不死即傷,這真是差之毫□的事。如果撞在後車門上,今天我就不可能和各位相聚!
在現代的高速度社會中,一個人隨時可以死亡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相信各位親自遇到的經驗也一定很多。所以,我這一個警覺——不要以為一定有明天,並不是故意恐嚇各位。
常聽見做母親的會說:「啊呀!我是很想修行呀,可是孩子還這麼小,家裡的事情又忙得透不過氣來,那裡有時間修行呢!等孩子們都成人了,我那時就可以安心修行哩!」各位,在座的年輕母親很多,不知有沒有生起過這種念頭?我可以告訴各位的,有一位母親十多年前曾這樣說過,可是她現在正忙著替女兒照料孩子!
也常聽見在做事的朋友講:我很喜歡學佛啊,可是現在每天上班,事情實在太多,不如等我退休之後,一定可以專心修行了。也有人說:現在那裡有時間修行,現在得盡力賺錢,不然等退休之後,連生活都沒有保障,還談甚麼修行。
各位,我和我的妻子和如都曾有過這種念頭。記得有一次我們討論到這個問題時,和如曾問我一句話,改變了我們的觀念。她說:「您知道您能活到幾歲?」我說:「這件事可沒有人能知道呀!」她說:「那麼算盤不能打得這樣如意呀!」各位,您們覺得怎樣?六十年來,我親眼看到不能等到孩子成人或等到退休就先走的,已有好幾位了!
去年年底,我參加了顯公法師在大覺寺主持的佛七,令我回憶起十七年前我在大覺寺第一次參加佛七的情景,不覺生起極大的感慨。因為在這短短的十七年中,共同參加第一次佛七的在家佛友,竟沒有一人在此次重見。就我記憶所及,其中已有七位先後去世!如果這種事實還不能使我們相信無常的真理,實在可以說沈迷得太可怕了!
所以,以為一定有明天,等明天再修的觀念,是在家人修行的大忌。
不要批評
我所講的批評是包括了批評事及批評人。
不批評並不是說不辨是非,在您沒有證入本性或空性之前,應該要辨別是非,應該對是非有所取捨。我的不要批評的警□,一是要慎重三思,不要輕易批評;二是減少造惡業的可能。各位,我們得自己承認,我們的智慧實在不夠,也沒有天眼通,看不到一件事今後的影響如何,因此批評很容易有錯誤,或者有所偏,不夠公正。錯誤、有偏或不公正的批評,害人害事,就會造成惡業,而最易犯的是口業。
各位,喜歡批評人是我見我相強烈的明顯表現,是成佛的極大障礙,也是我們在家人極易犯的毛病。其實天下很少有絕對的壞人,任何人都有他的長處及短處,重視一個人的長處,幫助他發展及發揮他潛伏著的長處,是真正善於教人用人的人。批評往往會增加自己的煩惱和我慢。
也有人講,我是為他好,所以批評他。也有人講,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民主國家,就靠老百姓可以公開批評,以防止作威作福的弊病。這些話都有它的道理。我所警□的不批評是不要輕易任性的批評,須知道批評也會使人生反感,錯誤冤枉的批評更容易傷陰德。
不要為煩惱所轉
各位,煩惱並不可怕,所怕的是為它所轉及由它所引起的業障。怨嗔、灰心、退心都是由煩惱所引起,也即是為煩惱所轉而產生的後果。
記得中國對日本抗戰的時候,我從德國回來,在中國昆明負責電話廠的製造部門,趕造軍用電話機,上面逼得很緊。我那時才二十八歲,督促著員工日夜加班,根本沒有休息,還要跑空襲警報,也沒有星期日或假期。可是後方昆明的工業條件極差,甚麼工具都沒法補充,往往有因為缺少一件器材而不能製成成品的現象。近半年的工作,真可謂心力交瘁。有一天黃廠長到我工場來,說我們還有近一千架的軍用電話機沒有交貨,重慶又有電報來催。我聽了黃廠長的話,一聲不響。他走了之後,我馬上回家。寫了一封辭職信,叫妻子和如送去給黃廠長。和如看著我,也一聲不響。兩個人都流了淚。那天晚上兩個人幾乎沒有說話,和如知道我十分煩惱。第二天惲總經理及黃廠長同來我家中看我,半軟半硬的叫我將辭職信收回。各位,毫無疑問,我那天是生了煩惱,而且為煩惱所轉,因為我怨了黃廠長,我自己認為已經賣命到這種程度,而他還要來催逼我,因此灰心不幹。後來想想,實在慚愧。我那時既沒有想到軍用電話機對抗戰的重要,也沒有顧慮到失業之後,和如及我兩人的父母都在淪陷中的上海;更沒有體會到黃廠長受到重慶的壓力,而他卻不能像我這樣年少氣盛,一氣就辭職不管!各位,後果可能如此,這就是為煩惱所轉。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也常常會有這種情形,覺得已經學了很久一段時候,可是還不得要領,因而生起煩惱,為煩惱所轉而灰心、退心、中斷。像這樣的修行,極難有所成就,結果是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到頭來還是沒有把握,隨著業報流轉。
因此,為煩惱所轉是我們修行的大忌。各位,煩惱不必怕,它會自生自滅。一感覺有煩惱時,馬上想甚麼是這個煩惱可能引起的後果呀?是怨呢?是恨呢?是灰心呢?還是放棄呢?這些後果乃是我們的大患,因為它們會像癌細胞一樣擴大,果又變因,因又生果。煩惱已經早就過去了,可是這些後果會造成無窮的業障!所以,各位,我這第三點不要為煩惱所轉,是在家人修行的一個重要點,盼望各位細心體會。
現在是我的總結論,即在家人修行要福慧雙修。福慧雙修各位都很知道,其實用不著我多講。我所想貢獻給各位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經驗。我以往的幾十年中,雖也零零星星的讀過一些佛書,做過一些善事,其中也有可以算是修福的,也有可以算是修慧的,但並無一定的目標、標準或做法,只是隨緣做做而已。所以,幾十年中我劃的這條小船,可以說盡是遊蕩於大海之中,沒有確定的方向,也沒有上勁得力的劃。近三年來,因為研究了《金剛經》,對佛所講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頗能相應,遂將這句經文作為我修福修慧的指針。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各位,「應無所住」是修慧,「而行布施」是修福。「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連起來,就成為不住相的修福修慧,是無相功德。
甚麼叫做「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呢?我舉一個例: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佛說:「若未來世,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各位,請想一想,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這福報大不大?這就叫做人天福報。像各位現在贊助莊嚴寺造大佛像,修復千年破舊的古觀音像,都是這種人天福報。可是,人天福報,大是很大,還是有限的,為甚麼有限呢?因為您有所住,住在那裡呢?住在您是為自己求福,對象狹隘,所以福報有限,這就叫做有相布施,還不是「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佛在《地藏經》中接下去又說:「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發回向心,即是將此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你本來要回向的自己、父母、子女或一切其他人,都已包括在內。各位,法? 伂L邊,眾生無量,所以您這回向的對象,也是無量無邊,這就變成心無所住。如是布施,才是「應無所住而行布施」,福德也就像經中所說,無量無邊,終成佛道。
所以,各位,我們在家人修福慧,只要記住一個最要緊的口訣——隨時抓住機會,儘量布施,任何好事,都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
各位,我這裡所講的,比較嚴格,有些人或者會覺得難以做到,特別是歡喜早上多睡一會的朋友。不過我所講的,句句出自真心誠意。各位,如是因,如是果,是千真萬確的,不經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希望各位不要閱過就算了,要能真正得到益處,這是我衷心所祈望的。
選擇相信張醫師,懷孕也可以變得很簡單 我和先生( 台北市 內湖)都很喜歡小孩, 尤其我先生他是個很有小孩子緣的人, 朋友及兄弟的小孩都會要找他玩, 基本上就是個孩子王, 但是我和先生已經結婚將近8年來, 一直都無法懷孕, 也試過各種徧方、求神、換花、問乩童、捐款,甚至跑遍了全省各個廟宇,有人說我們就去,遠至高雄,可是結論還是一樣的,我倆難免會覺得失望, 所以這中間也做過4次人工受孕, 原本要直接進入試管的階段, 但是一想到要打那麼多排卵針, 就卻步了, 我想這是大多婦女同胞的心聲吧! 所以就一直沒有付諸行動, 直到去年在電視及網路報導上看見張宏吉醫師的新聞報導,”只要打很少的針”, “費用是別人的ㄧ半”, ……這樣的報導讓我燃起了希望, 而己又看到張醫師是虔誠的佛教徒又更堅定了我的決定。
就這樣和老公找了ㄧ天週末, 從台北來到台中中國醫藥學院去看張醫師的門診, 問診時發現張醫師是個幽默風趣的人, 充滿自信的眼神還有滿臉的笑容,而且年輕的過份,好像鄰居的大哥一樣, 讓人覺得一點都沒有醫生的架子, 他分析了我們的求子歷程後, 告訴我們 ” 一定會讓你懷孕的 ”,我和老公當下就決定接受療程, 因為我相信等了7年就是今天了,
療程中兩天打1支排卵針 很輕鬆, 植入當天心情相當緊張, 還好有先生陪在旁邊, 然後從顯微鏡中看到了分裂中的胚胎, 相當興奮耶, 張醫師說”這是100分的胚胎, 你會成功的” 這句話讓我真的好高興, 手術一共植入4顆, 植入後躺在檯上休息2個小時之後, 因為回台北路途遙遠,所以就到附近旅館住了ㄧ晚,想說讓胚胎穩定一點, 隔天還坐了計程車至高鐵回台北,還請司機避開坑洞,開慢一點, 因為真的很害怕它會不會掉出來。
等待驗孕日的那15天,每天都待在家不敢出門,吃飯也是娘家的爸媽送來的,不斷的唸普門品及心經,直到開獎日那一天整個晚上都睡不著,早上6點就起床驗孕,事先買了二支,因怕不準,驗第一支時線不是很明顯, 所以又拿了另一個牌子的驗孕棒再驗一次, 終於看到清楚的2條線, 我開心的笑了, 我先生高興的哭了, 之後回院檢查確定懷孕了,看到寶寶正常的在子宮內,覺得好感恩, 目前9週了孕吐中, 雖然很不舒服, 但也覺得很幸福喔!! 我真的很感謝張醫師的耐心與愛心, 我覺得張醫師是生殖醫學的救世主, 也感謝所有團隊和護士們(芷珊、靜茵、兆容、嘉柔、言琪、曉鈴)及曾經幫助過我的人 ,謝謝你們犧牲假期和休息吃飯(上廁所)的時間, 也祈請諸佛菩薩保佑張醫師及護士們身體健康,事事如意,感恩有你們真好!!
心懷感激 每月滿滿的期待自己這個月會中獎,但一再再的失望,這是結婚第二至三年的生活寫照,面對親友的詢問及關切,感受到並不是只有關心而已,而是更大的壓力,我也不知為何不懷孕,做過了子宮攝影、卵巢囊腫引流術、人工受孕等,一直沒消息,甚至在網路上所查到的名醫,特別去看了他的門診,結果就是叫我動手術將巧克力囊腫拿掉,這樣就比較不會影響做試管嬰兒,但我當下猶豫了,我心想動了手術不就連帶會傷到一些正常的卵子,那懷孕的機會不就微乎其微呢?後來在自己的堅持下先不動手術就直接開始做第一次試管,打了六次針,花了兩萬多,沒想到第八天取卵時只取到一顆,真是欲哭無淚,我那六支針真的是白打的,跟我沒打不是一樣只有一顆卵,更嘔的是約好要植入的當天,去到了醫院,馬上被通知胚胎停止分裂,所以不植入了,頓時晴天霹靂,雖然事後有跟醫師談過,但醫師也不知所以然,只說了:住台中可以休息一個月下個月再來做,我難過了許久。 想想自己也將到達高齡產婦之年齡,開始更積極的查了許多網路上的資料,後來發現張醫師的部落格及報紙上成功的案例,重點是不需打太多針、無痛取卵及卵子數目不需多只需要優良的卵子幾顆就能懷孕的觀念,讓我重燃信心,開始我的試管療程,配合著醫生的處方及交代,加上親切的張醫師及醫療團隊,雖然第一次沒有馬上成功,但第二次還是毫不猶豫的來找張醫師做試管,因為醫生的觀念及醫療團隊的服務熱忱讓我深覺得放心,加上張醫師偶而會教導我們一些醫療觀念,讓我深深地慶幸還好我當初沒有聽另一位名醫的話動巧克力囊腫手術,不然我現在只是多挨一刀,因為巧克力囊腫會隨著懷孕自己變小一點,如果打算做試管,根本不需多動此刀,只要儘快懷孕就好了。 所以第二次做試管時,配合醫生指示吃肌醇及DHEA,果真第二次的卵子品質變較好,到第五天形成囊胚植入四顆就成功了,之前每個月都花錢買驗孕棒,屢屢落空,沒想到九月底買了五隻驗孕棒連續天驗五天,五天都是兩條線,自己還真是不敢相信我真的懷孕了,雖然習俗說要等三個月才公佈,但自從知道懷孕後迫不及待想跟家人分享著個消息,因為得來不易的寶貝,終於誕生了,看著五週小小的胚囊,七週寶貝清楚的心跳聲,心裡說不出的感動~~原來我還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當媽,和老公共同擁有愛的結晶。再次感謝張醫師及親切的五人醫療服務團隊,我想大聲的說:張醫師您真行!解決了我兩年心理及生理上所受的苦,您是不孕者的希望,雖然您每次都很謙虛的說是我們棒,但沒借助您的技術,光靠我們自己哪有這麼快成功懷孕呢?謝謝張醫師您是我們的貴人。 最後想告訴不孕的夫婦,一定要相信自己是可以懷孕,而只是您還沒找對醫師,找對醫師可以讓妳少受很多不必受的苦,讓您及早向您的希望邁進,您的最大幫手就是張醫師,找他準沒錯。 台中 小珊
好 孕 降 臨
今年32歲的我((北部醫學中心小兒科現職nurse),雖然才結婚3年,在大家的眼中,因為還年經所以總覺得我還可以嘗試自然受孕,但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我,因為巧克力囊腫所以在三年前已經動了兩次腹部手術,在肚上有一條約10公分 的疤痕,還記得第二次開完刀還尚未完全清醒時,當時我的主治醫師告訴我,我的內膜異位症沾黏很厲害,輸卵管有水腫情形時,我想我已經是個難受孕的體質了;婚後的我們,遵照醫師的建議測量基礎體溫、看中醫調體質、聽從算命師的作法,但還是每個月看到小紅的報到,雖然有心理準備,但難免仍會受到影響;在婚後一年能無法自然受孕時,我曾在自己工作的醫院(北部某醫學中心)看不孕症門診,雖然身為護理人員,也了解不孕症的療程,但親耳聽到醫生說: “ 妳無法自然受孕,一定得做試管,妳自己也是護理人員,難道也怕打針嗎? ” 因為這次看診的經過,我了解傳統的多針試管療程令我心生恐懼,一直無法做好心理準備,所以一直遲遲的未積極的接受治療。
直到今年的五月份因為工作上的不順心,讓我想找事做來轉移我的心情,在這時老公跟我說要不要去看看他去年說的好醫師,想說去看看門診了解後再決定是否要做試管時,張醫生就要我當天拿針回家注射,於是開始了我的試管療程。
記得第一次見到張醫生時,感覺他好年輕喔,也很有自信但很客氣張醫生告訴我們說:”你們放心好了,我一定讓妳懷孕,這個月沒有、下個月就讓你懷孕。我們一聽當場傻眼,只覺得這醫生超有自信,想說那就試試看吧!”
由於卵巢功能不佳的我,在歷經輕鬆的自然週期試管療程,受精成功的有五顆卵,植入當天,張醫師帶我們看看胚胎受孕的情形,選了適合植入的四顆,植入前張醫師說:今天有四個回來都確定懷孕,希望帶給我們好”孕”氣。
到了開獎日,看到驗孕棒出現兩條線時,難掩心中的喜悅,而我的老公呆呆的看著兩條線的驗孕棒有20多分鐘,終於在張醫師的幫助之下,完成我們一樁期待已久的好孕降臨。
細心的張醫師團隊抽血發現黃體素只有16 於是緊急補充黃體素之後, 血中黃體素就上升到穩定值, 胚胎寶貝得已穩定成長。
雖然我很幸運,在第一次植入就成功,但仍須感謝在我生命中的貴人---張宏吉醫師,若不是他的自然周期的試管療程,讓我可以在放鬆的心情下,來全力配合且信任張醫師的能力之下來完成我的夢想,也要感謝張醫師的團隊,若不是他們的親切陪伴、耐心的指導及盡全力的鼓勵並協助我們,我想在等候看診的時間總是會讓人失去耐性。
感謝張醫師及張醫師的團隊,謝謝你們!希望藉由我的分享,可以帶給大家全新的感受,將張醫師推薦給需要的人,他一定可以幫你們完成夢想。
感謝張宏吉醫師讓我們在求子過程的路上,不但能順利的領到畢業證書,在自然周期療法的過程中也少受很多皮肉之痛並減輕金錢上的負擔,大大降低不孕患者的心理及生理上所承受的雙重壓力,讓我們「做人」成功!
我今年已38歲,原本自92年結婚時跟老公(植物學家)為了開創事業,每天忙的焦頭爛額,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思放在生子之事上,轉眼間很快5年過去了,想想事業已經很穩定,但總覺得生活上缺少了什麼,看著公公、婆婆逗弄大姑可愛的小孩,才發現原來自己也很想要一個屬於我們的寶貝,近2年來雖然沒避孕,但也一直都沒有好消息,在高齡及不想做傳統試管療法的壓力下,想靠自然懷孕快點有自己的寶貝,卻始終都無法如願,後來甚至認為可能這輩子都不會有自己的小孩了。
然而在一次的電視上看到張醫師的自然周期療法,跟老公討論的結果認為可以姑且一試,反正比起傳統療法就算失敗了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所以3月份便預約張醫師的門診,並決定馬上進行試管療程,但因胚胎品質不佳第一次試管宣告失敗,第二次療程植入當日張醫生詳細解說胚胎品質,並認為此次胚胎品質較上次好太多了,要我們對此次療程要有信心。
植入後第12天自行在家驗孕,隨著第二條線慢慢的浮現,自己也不禁驚喜,真不敢相信我竟然懷孕了,於是隔天9月15日 回診驗血確定是懷孕,並預約9月24日 看胚胎著床位置,而在10月8日聽到寶寶強而有力的心跳聲。現在我已經懷孕第9周了,感 謝團隊們的辛勞,希望在 張 醫師治療下的其他姊妹也能像我們一樣能順利的領到畢業證書囉~
俗話說:「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見愛情、友情、親情雖然能帶給我們很多的溫暖,卻也充滿痛苦的催折,尤其是生離死別時,更是讓人痛苦。因此有人以為,只要將情感斬斷,就再也不會痛苦了!然而如同佛所說,眾生都是「有情」,就是因為眾生有愛的緣故。
眾生最愛的是自己的生命,其次則是和自己生命相關的人、事、物。親情由第一代傳到第二代,象徵了生命的延續。愛情也是一樣,因為有了男女的結合,才有後代的出現,因此這個結合也和自己生命的延續有關。至於友情,雖然和生命的延續並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但是人活在世界上,一定需要養分,除了飲食的養分之外,還必須從精神上獲得滋養,而友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養,所以友情和生命還是有關係的。
既然情愛和生命息息相關,無論是否定它,或是硬生生地把它切斷,都不合乎世間的法則,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從佛法的立場來看,無論是親情、愛情或友情,都是因緣所生,有因有緣才使得大家生活、聚集在一起,也才能夠彼此互相合作。但是我們要明白,因緣聚散是天經地義的,就如我們常常聽人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或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可見生、死、聚、散都是正常的事。
既然聚散是必然的事實,那就沒有什麼好痛苦的了。佛法常常教人要用平常心來看待所有一切發生的事,這樣在相聚時,就不會太過興奮,而分離時,也不會那麼憂苦。而且,人生在世,就是要有聚有散才能成長、有生有滅才能進步,如果沒有生滅變幻,我們就會老是停留在同一個現象之中,不但覺得很無聊,也不能夠成長。例如,今天和這兩個人在一起,明天又和另外兩個人在一起,這樣就能把原本的人際網絡擴大了,人際網絡一旦擴大,生命的層面就會擴大,而層次也將提高。
所以,聚散的過程其實是讓我們成長的一種力量,因為層次和層面的提高、擴大,使我們的生命過程更充實、更飽滿,也更加多彩多姿,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更何況,離別既然也在生滅變異之中,所以它也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一時的分離並不表示永遠都不能再見面了。而且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透過網路聯絡,即使相隔遙遠,也能立刻與對方面對面談話。而人是高等動動,本來就著重精神的交流,就算身體沒有在一起,仍然可以隨時隨地互通有無、互通訊息,離別也就不再顯得那麼痛苦了。
其實,離別之所以讓人感到痛苦,問題的關鍵仍在於大家難免都希望自己喜歡、執著的,能永遠留在自己身旁,這才是使情愛變得痛苦的真正原因。所以,只要轉變自己的心境和看法,以平常心來看待離別,並且掌握聚散離合所帶來的成長契機,就不會再為離別而擔心苦惱了。
佛教有一個名詞叫「愛語」,意思是指慈愛的語言、態度與表情。也就是能夠把自己內心想要對人表示的關懷、體貼和勉勵,透過語言、表情,或手勢等肢體行為表現出,像是點頭、微笑,這些動作,都可以算是「愛語」。
愛語,不只侷限於語言。我們的臉部表情、眼神都是會講話的,連身體動作也會講話,所以稱之為「肢體語言」。只要你心裡很慈悲、柔軟,對人非常關心,你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個動作、表情,哪怕只是一句話而已,都會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溫暖,這就是愛語的力量。
愛語的「愛」,不要只把它當成是男女感情的愛。愛有很多等級和層次,最低的層次是自私的愛,那是充滿了佔有與貪婪的愛,例如我愛吃、我愛看、我愛聽、我……,但這些真的是愛嗎?這些愛都是在追隨自己的貪欲或本能,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不是愛語的「愛」。
真正的愛,是放下自己,一心一意為對方設想,真誠讚美、體諒對方。因此,愛語是佛教的「四攝法」之一,「四攝法」也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這四種方法,先表達對人的關心、勉勵、寬容和諒解,以真誠的善意和對方往來溝通,之後才用佛法來和他們交換意見。
譬如,當你在和小孩子玩的時候,就要玩得像小孩子一樣,讓小孩子玩得很高興,而不要端出大人的架子。以我來說,我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但每次遇到小孩子,我都能和他們玩在一起,不會覺得他們很討厭、煩人,小孩子也都很喜歡我,覺得我好像就是他們的一分子一樣。
同樣的,如果是和老人家相處,即使你年紀不大,也要放緩步伐,就好像你也是步履蹣跚的老人家一樣,一步步慢慢陪著他走,這樣他就會覺得很溫馨。
要做到這樣,必須是為他人設想,把自己的利害得失放下,不會一直想著自己應該是個怎麼樣的人、堅持非得照自己的方式不可;而是能處處為對方著想,瞭解對方需要的是什麼、現在的情況如何,這樣才是愛語的表現。
表達佛法不一定非要用佛教名相不可,那些深奧難懂的名詞,有時候反而容易讓人覺得佛法很有距離,甚至害怕。所以我們要用對方聽得懂的話來溝通,而且在態度上,必須是關懷的、慈悲的;如果你老是對別人說:「你要這樣這樣……那樣那樣……」,那是在教訓人,不是愛語。
愛語應該是循循善誘,讓別人覺得你跟他很親近,而且覺得你說的話、做的事,都是他也應該做的、也應該聽的,而願意主動向你學習。由於你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佛法的標準,所以你的愛語也合乎四攝法裡的「攝」,自然能讓別人認同你,也會跟隨你一起,照著佛法所說得來做,這才是真正得「愛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