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元青花大展----國立東京博物館----很精彩ㄉ報導

 

 






 

悠游藍海


記元代景德鎮窯青花魚藻紋罐


 



曾裕洲




 

〈元景德鎮窯青花魚藻紋罐〉,現藏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博物館。陶工巧妙運用鈷料的特性,表現鱖魚身上濃淡不一的斑點。(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次東京國立博物館亞洲青花大展最亮眼的焦點之一,當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博物館提供的元青花魚藻紋大罐,它同時也擔綱這次展覽宣傳網頁的封面文物。此罐高28.2厘米,直口,豐肩,腹下方內收,口足比例相當。器身紋樣共分五段,口沿飾一圈典型元青花海濤紋,器口肩交接處飾一圈纏枝牡丹,肩腹部則為主要紋飾帶,繪有鯉魚、草魚、以及春季河魚中相當珍貴的鱖魚,間以搖曳的蓮花、蓮葉,還有在水中悠悠招搖的水草、浮萍。器腹下方飾一圈菱格紋,近足處則為仰式蓮瓣內繪八寶。青花發色濃豔,釉光清亮,主題紋飾豐富飽滿且如走馬燈般富有流動感,堪稱元青花極品。日本政府已將之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現藏於大阪市立東洋陶磁博物館。同類器物還可見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梅澤紀念館、美國布魯克林美術館、土耳其托布卡匹宮殿等等,此件為其中最精美者。

神奇的現身


 

罐的另一側面,魚兒悠游於蓮池水藻間。蓮池紋、魚藻紋的組合紋樣並不多見。(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件罐子出現在1970年代的東京,當時茶道具商山田健太郎在處理大名(天皇、幕府將軍所封的諸侯)的物品時,發現了這件魚藻紋罐。據說大罐最初還沾著碳,或許本來是盛碳或裝水的用具。由種種跡象推測,此罐當是元或明初時被運往日本,初期被當作茶室裡的茶道具,隨著時間流逝,最終為人所遺忘深埋。

這實在是一個很珍貴的發現,因為這類精緻的青花瓷在元代多運往中東地區,古時日本幾乎沒有元青花曾乘船舶渡日的紀錄或資料,此大罐說明,在古代元至正型青花也曾銷往日本。

此罐出現不久之後,隨著其他山田先生處理的商品,一起送到東京美術俱樂部拍賣。當時山田應該不太了解這件瓷器的價值,但又感覺是一件很美的珍品,便在拍賣會中,限定這件瓷罐需十萬元以上才可成交,其他的無論多少都可以。

1970年代的東京顯然並不像現今這般資訊發達,拍賣前無法收到編排精美的拍品圖錄,經常要到拍賣現場才能得知有那些物品上拍。拍賣當天,當時已逐漸嶄露頭角的東京古美術商「不言堂」店主坂本五郎,正帶著伊萬里陶瓷在九州準備參加熊本的拍賣會。在他出發前,因擔心漏寶,早已反覆囑咐店員,東京若有任何重要拍品出現,一定要立刻通知他。


 

翻捲的鯉魚,繪畫風格與江南魚藻圖傳統十分相近。(東京國立博物館)


說起坂本五郎或許有些讀者會感到陌生,但若說起2008年以6,752萬7,500港元創下宋瓷拍賣最高紀錄的南宋官窯紙槌瓶「玉津園」,則必定記憶猶新。坂本即為提供該件青瓷的古董商。接下來的故事與他相關,現摘錄一小段他的自傳,還有收藏家安宅英一的回憶給讀者們參考:

當天大約上午10點,在旅館準備出發前往拍賣會的坂本,接到東京打來的電話,好像有一個元代〈青花魚藻紋大罐〉出現了,不過沒有外包裝的箱子。坂本很擔心沒有箱子這一點,因為日本鎌倉、室町時代流傳下來的珍貴之物,幾乎都有外包裝的箱子。他立刻指示另一名店員去檢驗那只罐子,並拜託友人觀察其他同行、前輩們的動向以及拍賣場的氣氛。無奈傳回的訊息令人很為難,連東京的古董商們亦分作兩派,一派認為是元青花,一派卻認為沒有那麼老。


 

罐身紋飾佈局飽滿而富有流動感,與口沿雄渾的波濤紋相得益彰。(東京國立博物館)


坂本陷入了長考,然而長期尋求藝術精品的渴望以及潛藏在其血液中的拚搏精神鼓舞了他,他下定決心告訴店員,無論競價多高,一定要堅持到底,把罐子買回來。店員們擔心道「應該不會很貴,但如果價格達到兩三千萬,還要不要買」「你們必須堅持到底,一定要買到」。掛電話後,漫長的等待令人心焦。苦候多時,電話終於響了「我們買到了!」「幹得好,多少錢?」「9,000萬」。坂本倒抽了一口涼氣,畢竟戰後日本藝術市場拍賣的最高價僅日幣5,000萬。掛下電話,坂本不安地趕回東京。

  經過一番折騰回到店裡,坂本先至母親靈前祈求保佑。接著,拉開儲放罐子房間的門,剎那間他就知道是一件真品,他大喊「萬歲,我們成功了」,興奮地抱著罐子跳進浴盆。就這樣,坂本在沒有看到東西的情況下,又一次創下了藝術品的拍賣紀錄。

消息傳開後,各路人馬紛紛透過管道試圖求購這件罐子。當時人在海外的大收藏家安宅英一得知了這個訊息,馬上與坂本五郎聯絡,要求務必將寶貝保留至他回國。安宅搭機返回日本後,也不及返家,逕行趕赴坂本的不言堂進行交涉。依照坂本的初衷,本想將這件精品當做傳家之寶收藏,但安宅是重要客戶,沒有理由拒絕。於是在安宅提出請求後,坂本便將這件珍品以超過結標金額兩倍以上的價格,轉讓給安宅。

安宅英一所領導的安宅產業綜合商社,曾經高居日本戰後十大企業之一。在其主導之下,以雄厚的實力、精準的眼光購藏了大量精品陶瓷,諸如現在被指定為國寶的〈宋建窯油滴天目茶碗〉、〈元龍泉窯飛青瓷玉壺春瓶〉,以及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的〈龍泉窯鳳耳青瓷花生〉等等。除了中國陶瓷,他還蒐集大量韓國、日本陶瓷精品,是極重要的日本私人收藏家之一。然好景不常,1970年代末期安宅產業經營出現危機,此時住友財團看準時機,轄下的21個商社共同提撥近152億日幣,大魄力地買下安宅產業株式會社的695件東洋陶瓷名品,並於1980年將全部藏品寄贈大阪市,接著在1982年又出資興建大阪市立東洋陶磁博物館。最後這件瓷罐就隨著安宅其他收藏,一起進入東洋陶磁博物館,永久典藏。

相關的研究


這件魚藻紋大罐創下日本最高拍賣紀錄後,知名度爆增,林屋晴三於1974年4月12日《日本經濟新聞》中介紹了這件珍品,引起廣大的回響。陶瓷學者齋藤菊太郎也隨即於期刊《東洋陶磁》第2期推出了他的大作〈元染付藻魚文壺について〉,詳細分析了元青花魚藻紋罐的各個面相。此篇論文應算是齋藤於1967年在《古美術》發表的〈元代染付考──十四世紀中葉の元青花と元曲〉之續論,至今仍是最重要的元青花研究之一。該文最令人感到興味的,就是將元青花魚藻紋的繪畫風格與常州草蟲畫派等江南繪畫傳統進行比較。

齋藤發現,常州草蟲畫派的絹本繪畫中,以墨暈描繪的魚、蓮池、水禽、水藻等主題,與元青花的魚藻紋樣,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性。他並列舉了傳為南宋趙克敻、元賴庵、以及明中期劉節的魚藻畫比對,說明江南地區長期發展的魚藻圖風格,與元青花魚藻畫的關聯性。他並指出,鄱陽湖地區向來為江南畫魚名家輩出之地,前舉劉節父子即為鄰近的江西省安福縣人,因此劉節的魚藻圖自然帶有江南傳統。景德鎮也位於注入鄱陽湖的昌江沿岸,因此景德鎮元青花魚藻紋罐的生產,當然也具有地方畫派的風格,帶有一部分的地理因素。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魚藻紋罐〉,罐身紋飾只分兩段,主紋飾魚藻紋未參雜蓮池紋,較為單純。


除了風格來源的追索,齋藤亦曾思考元青花畫風與常州草蟲畫派等南方傳統畫派緊密連結的原因。他認為青花瓷與當時繪畫史關連如此密切的情況並不常見,是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因此試圖從文化史的角度去解釋。他指出,元朝對種族施行了嚴苛的差別待遇,蒙古人、色目人等屬於上層階級,漢人地位較為低落,南人更是低賤。當時科舉制度被廢,文人仕途斷絕,部分文人轉變成元曲作家等尋求自立之道,處士們感嘆宋朝的士大夫生活凋落,對失去的漢文化抱有鄉愁,因而創造出新時代的庶民文學。同樣的逃避、抗拒情形也出現在繪畫史上,如畫家鄭思肖畫蘭時以堅持不繪元朝土地來表達反抗精神等。

因此齋藤認為,景德鎮以元雜劇故事為題材,以及仿常州草蟲畫等傳統繪畫風格的一系列元青花器皿,不只是針對江南富裕者的需求,也可說是對蒙古文化的一種反抗。當時的大都市杭州盛行元曲雜劇,如《西廂記》反應科舉制度的鄉士戀愛劇,消失的士大夫生活都可在此窺見。將雜劇以青花描繪,亦是表現對宋朝士大夫文化的懷念。相較於北方陶瓷風格多簡單而粗獷,蒙古人對元青花主題典故不甚理解,因此元青花上所繪的雜劇畫還有依據南方畫派傳統繪製的蓮池魚藻畫,可說是從嚴苛的元朝統治夾縫中所綻放的漢文化花朵。換言之,這些元青花題材的誕生,即是漢人為發揚漢文化所產生。

市場所見元魚藻紋青花瓷


魚藻紋題材的元青花數量並不多,不過近幾年的拍賣會中亦偶現芳蹤,現舉大罐大盤共三例介紹給讀者朋友。

1、由倫敦佳士得於2006年7月拍出的青花魚藻紋大罐,高31厘米、徑34厘米,胎體潔白,發色鮮麗,於主紋飾帶上描繪鯖、白、鰱、鱖等四種鯉科魚類,取其諧音「清白廉貴」之意。魚旁飾有蓮花、蓮葉、苦草、浮萍、金魚藻等,題材以及整體布局與本次展覽的大罐近似,但較為疏朗。成交價213.6萬英鎊。

2、德國納高於2005年6月拍出的青花纏枝蓮紋水草游魚菱

口折沿盤,徑達40.5厘米。盤沿飾菱格紋,盤弧壁畫一圈纏枝蓮花,盤心一尾鯉魚被帶有流動感的金魚藻、水草等包圍,浮萍水草點綴期間,充滿夢幻之感。成交價36萬歐元。


 

蓮葉水草在主紋飾帶中隨意俯仰,自由自在。(東京國立博物館)


3、蘇富比於2008年12月拍出的青花魚藻紋盤,徑達46.2厘米。盤折沿飾一圈菱格紋,弧壁一圈纏枝蓮花,盤心鱖魚鯉魚左右交錯,白地布滿各式水草,頗富意趣。成交價165萬5,150歐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