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好『孕』到 心情分享



好「孕」到       李美珍98/9/27



對於一個有15年不孕歷史的我 (39歲),求子的過程,飽受煎熬,忍受醫院各種不合理的檢查過程心力交悴、早已放棄生小孩的願望

老公是長子,長期生活不正常、天天喝酒,精子活動力不足、數量少的可憐,非常感謝婆婆不會對我施加壓力,我做過二次人工受精,很多人包括老公都要我做試管,一直不願做試管嬰兒,是我一直覺得,它非自然,如果老天爺要給我小孩,自然就會有,因為試管也不是做了就一定會有。





一次的姻緣際會,讓我認識張宏吉醫師,9/9第一次門診,老公沒到,張醫生口中唸唸有詞:他怎麼沒來,心想這醫師有重視懷孕是要兩人的共同付出,聽了醫師解說:不孕症是他的專業,2001~2007在美國紐約大學研究多年的技術領先台灣五~十年,他問我:1819歲時妳都在想些什麼,不解地看著他,此時妳正幻想著找到一位好老公、跟他共組幸福家庭、再為他生個寶寶,(他正在建立我的信心),還說:跟據出生率一年有幾十萬名嬰兒出生,也有幾萬名來不及出生就被迫離開 (人工流產),懷孕簡不簡單,其實很簡單,(他正重新喚起我對懷孕的渴望),又說:如果目的是懷孕,那巧克力囊腫有關係嗎?輸卵管通不通也不是第一重要,最重要卵子、精子真正結合,張宏吉醫師的方式是利用正常週期,只要把卵子、精子取出受精後再植入,費用只有傳統的一半,而且不痛(這有吸引我),於是9/9週期第7天,醫師看過卵泡,火速決定今天就開始打針,只要打三次、藥5顆,(太突然了),神奇的是我答應了。



於是二天回一次門診,追踪卵泡進度,過程都跟一般的試管不一樣,(因為身邊有幾位朋友是醫護人員,對於過程及用藥也很好奇,我沒做過試管,也無從比較),9/15週期第13天噴鼻藥-舒培盟(破卵用),9/1715天採卵、取精,不麻醉的情況下取卵把實驗室裏早已習慣傳統治療的人員都嚇壞了(張宏吉醫師91日才接任中國醫藥大學生殖醫學中心主任),但是我有一種信任,不會緊張反而在心裏支持著張醫師。取卵第一顆時有感覺到痛,以下的感覺就像是打針,又比打針還不痛,我左右各有三顆卵,只取了二顆卵,結束後我自己可以走下床,護理師問了我會不會痛,我笑著說還好,大家也都鬆了一口氣,(我希望在有知覺的情況下,知道醫生正在為我做的每一個動作,而這樣的痛是我能接受的範圍)



在此感謝張醫師和實驗室裏所有的人和孟淩的協助,我們完成了一項創舉。張宏吉醫師他重視醫、病關係,他會對我解說過程原由,讓我更了解不孕的種種關連,耐心及幽默,讓我看診過程都能心情愉悅。





9/18去電問是否有受精,結果兩個都有受精,約好9/19植入,當天張醫師開了電腦讓我看胚胎情況,已經分裂為四個細胞了,植入時張醫師還拍了一張子宮超音波照片給我,指出這是植入的位置,張醫師特別交待,回家好好休息,要老公這幾天要多讓我一點,不提重物,不到處跑, 9/23抽血檢查黃體值,9/24看報告,有大於40,等待第十四天的驗孕。



第一個月經週期 在張醫師幫助下 只花不到一般試管嬰兒一半的費用 我對懷孕的渴望重 新 燃 起



10/2 抽血 驗 hCG 確定懷孕了 !!!




短短 23 天內 張醫師讓我 在不必忍受傳統治療痛苦下 以不到傳統治療一半費用實現了 我 15 年來 希望 懷孕 的 願望!!!

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中國醫藥大學生殖醫學中心特色之一: 利用自然週期採卵法的體外授精以吃藥為主,打針為輔無副作用痛苦極少幫助精神上痛苦原因不明的不孕症患者

利用自然週期採卵法的體外授精


前面談到了,刺激週期法引起的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的危險性,自然週期法就是為了盡量避免這一危險性的發生而想出的方法。


自然週期採卵法的體外授精,就是口服克羅米芬,或不使用藥物,等待卵泡的自然發育,在適當的時期,從卵泡中取出卵子的方法。


最初的想法是來源於即正常女性,如果不避孕肯定會妊娠。也就是說每月排出一個能發育成胎兒的卵子。


自然週期採卵法的缺點是,在少數情形下,約不到1/10的患者在採卵前就提前排卵,出現LH峰,這樣不得不緊急變更採卵時間。


但是,用刺激周期法即便取到10個以上的卵,多數情形下,其中只有1-2個卵能夠妊娠。如果只能取到2~3個卵,但其中的一個確實能引起妊娠的情形也很多。單純增加採卵數,與提高妊娠率不成正比。


自然週期採卵法的優點是減少了反覆過度刺激引起的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哥倫比亞大學 董事會 會議室 及 其 秘密寶藏

董事會就此



董事们


明 崇禎 童子



到處都是中國古代藝術品


右側上方 應是龍門 唐代佛頭


元 木雕 觀音


唐代石佛 一流


龍門




龍門菩薩


 


 


 


 


Jason Wu 一位揚名紐約ㄉ台灣 天才設計師 2010 春裝發表會







Video: Backstage at Jason Wu


We chat with the designer about his biggest collection yet.




Video: Backstage at Jason Wu



So far, 2009 has been Jason Wu's year — so what does 2010 bring? New York's fashion director, Harriet Mays Powell, stopped by the designer's show at the St. Regis today ("a classic New York institution," he said, which was something he really wanted in a venue) to chat with the young fellow about his inspirations for spring, such as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one of his favorite movies, jot that down for trivia night). He's also into the artist Tara Donovan, whose sculptural works with cups and straws inspired him in "taking the normal and making them incredible." Click to watch him reveal more about what went into his biggest show to date.



請連結到


http://nymag.com/daily/fashion/2009/09/video_backstage_at_jason_wu.html?mid=fashion-alert--20090912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玉佛顯靈記






玉佛顯靈記

星期二晚上7點多,正在整理手提袋時,不知何故,將隨身的小玉佛由手提袋滑落到磁磚地板,”鏘”的ㄧ聲!把我嚇了一大跳! 趕緊拾起端詳ㄧ番,沒事!  玉佛外面的錦布袋起了保護作用!  玉佛毫髮無傷!  關照ㄧ下自己,內心還算平靜。但突然感覺似乎有什麼事將來臨,趕緊直奔2樓。還好,年邁體弱的父親安祥地吃飯、家裡很平靜。

星期3早上一起床,再去看父親一次,什麼事也沒有!  放心了。 打開電腦,電子信箱竟傳來初中、高中及大學同窗十餘年的同學病危!竟躺在澄清醫院平等院區的加護病房,經歷著Thyroid Storm及Heart failure(心肺衰竭)!喝了ㄧ杯牛奶,直奔離家不到500公尺的澄清醫院。同學的妻子(也是大學同學)正忙著配合主治大夫忙近忙出的,忙碌的院長竟也親自前來探視。

Dopamin(強心劑)開到了最高劑量,竟也拉不動血壓,衰弱的心臟依舊奮力的工作,ㄧ分鐘140下,心臟的ejection fraction剩30% 隨便來個Atrial fribillation,同學隨時會離去!情況危急 。同學的父母早已立於加護病房門外,老淚縱橫,令人不捨!

同學的意識幾乎是喪失的!我隨手拿起了隨身的玉佛,往同學手上塞去,說也奇怪,同學的手竟也有力,無力地握著,幾分鐘過了,玉佛還穩穩地握在手裡!

我用力告訴我同學 (他雙眼貼著3M透氣膠帶.口中插管) "阿彌陀佛會保佑你平安的!" 他竟也點了點頭。同學的妻子此時拜託我,玉佛可以陪病人待會兒轉院到台大醫院嗎?我點了點頭。當然可以!心中盤想,此18世紀玉佛不知道救了多少人喔!

快中午,台大醫師學弟背來了葉克膜,裝妥後.就將同學接往台大。同學的父母,哭啊!

但我心中很踏實地相信同學ㄧ定可以渡過難關! 因為玉佛掉到堅硬的瓷磚地竟毫髮未傷, 不正暗示著平安的結局嗎? 就這樣,同學. 同學的妻子. 玉佛坐著救護車一道北上。

下午5點,電子郵件傳來: 同學的心臟的ejection fraction已上升到45%,Dopamin也稍可調降,病情顯然穩定多了。第2天狀況又更好了,第3天Dopamin已移除, 沒事了!  沒事了!   感恩阿彌陀佛!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鑑定家與千年古畫的世紀對決






1999年,在美國東岸引發了一場古畫真偽大辯論,主角是10世紀中國畫家董源的傳世作品〈溪岸圖〉(圖1)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隨著「中國畫的真偽問題」研討會的召開,〈溪岸圖〉成為20世紀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一幅中國古畫。由於這是唯一具有董源名款的一件畫作,在風格上亦與其他幾件董源傳世作品有著極大差異,一旦〈溪岸圖〉的真偽、年代問題被確立,很可能扭轉整個藝術圈對董源風格的認識,甚至重新改寫中國早期山水畫史!

在這場世紀末盛會之前的兩年,享譽國際的中國書畫鑑定專家謝稚柳(1910~1997)甫過世不久,無法親臨會場。這不僅喪失一次由權威鑑定家為〈溪岸圖〉重新「驗明正身」的機會,事實上,謝稚柳本身也是〈溪岸圖〉早期收藏、流傳過程的「關鍵人物」,在相關證人無法出席的情況下,這幅畫的真偽爭辯遂成為歷史懸案,至今無法獲得解答。

〈溪岸圖〉與謝稚柳之間除了「被告」與「證人」的關係,兩者在學術上亦有著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溪岸圖〉可說是謝稚柳最早接觸的董源傳世作品,開啟他日後研究董源和以董源為源頭的「江南畫派」歷史之契機;而藉由謝稚柳這位研究先驅的貢獻,〈溪岸圖〉也開始在學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透過謝稚柳和〈溪岸圖〉之間不斷的對話,不僅為10世紀的中國畫史研究寫下新頁,同時也讓人看到一件藝術品如何塑造一位偉大鑑賞家的豐富內涵,兩者的交會同時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

真蹟或偽作 張大千意外惹禍

謝稚柳去世的那一年,正是董源〈溪岸圖〉在國際上展露頭角的開始。1997年5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華裔董事唐騮千將購自收藏家王季遷(1907~2002)的〈溪岸圖〉捐贈給大都會新中國館,《紐約時報》當時以頭版刊登這則消息,並以「中國的蒙娜麗莎」讚美這件董源的巨幅名畫。但在同年的8月,《紐約客》卻引述中國藝術史研究權威高居翰(James Cahill)的觀點,指出〈溪岸圖〉並非10世紀的古畫,而是近代畫家張大千(1899~1983)精心設計的偽作。這篇報導立即引發各界的激烈論辯,促使大都會博物館決定於1999年12月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以探明真相(圖2)。


在會議中,高居翰透過對〈溪岸圖〉的筆墨、構圖、造型、署款、印章、流傳等14個項目進行分析,並將其與10世紀山水畫及張大千的作品詳細比對,指出〈溪岸圖〉的風格與10世紀的中國山水畫大相逕庭,卻與張大千1940年代晚期的作品十分相似。反之,曾任大都會博物館特別顧問的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方聞,亦率同多位學者及博物館研究員,針對高居翰提出的「溪岸圖14點指控」予以回應,他們試圖由作品的風格、流傳史及材質科學分析,來證明〈溪岸圖〉是10世紀南唐畫家董源的一件傑作。



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中國醫藥大學生殖醫學中心特色之二 : 在最短的時間內懷孕 不會疼痛 更不需冒卵巢過度刺激的危險

體外受精時卵巢刺激的方法


關於體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現在絕大多數的不孕治療機構都採用刺激週期法,即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GnRHa)+人類經期促性腺激素(hMG)療法刺激卵泡的發育。GnRHa+hMG療法就是從最初就開始使用乙酸布舍瑞林等GnRHa製劑,適當的時候注射一種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hMG)


GnRHa製劑,是和垂體釋放的促性腺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黃體生成素<LH>=GnRH)分子構造相類似的物質。經鼻噴霧給藥後,從鼻黏膜吸收,作用於垂體內的GnRHa受體,使其-時性地分泌促卵泡生成素(-過性分泌刺激現象),如果繼續使用,反而會抑制垂體釋放促性腺激素。


根據GnRHa的使用開始時期不同,分長周期法、短周期法、超長周期法等方法。


長周期法是從月經開始的1週前就開始使用GnRHa,從月經第3天開始注射hMG。這一方法的優點是,因為在hMG的投藥期間,可以抑制垂體分泌LH,這樣就可以預防LH峰,抑制採卵前卵的自然排出及卵泡的早期黃體化。也有1個月以上長期使用GnRHa之後,再使用hMG的超長周期法。


短周期法是從月經的第1-3天開始使用GnRHa,從月經第3天起使用hMG。由於GnRHa可以-時性地引起促卵泡生成素(FSH)分泌的增加,這樣就可以減少hMG的劑量,因此與長周期和超長周期法相比,有經濟負擔小的優點。


不管哪一種方法,像這樣用GnRHa+hMG促使卵泡發育的方法(刺激週期法),可以使卵泡發育到一定程度,而且可以ㄧ次採到多數的卵細胞。該方法用於調節採卵時間,臨床上被廣泛應用。


但是像這樣的刺激週期法會引起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OHSS)及多胎妊娠等多種副作用。


 


刺激週期法的主要副作用


(1)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OHSS)


(A)OHSS是怎樣引起的?


OHSS幾乎不會自然發病,它是由於治療的副作用而引發的疾病。在一般不孕症及體外授精時使用的促排卵藥(特別是hMGhCG)是其發病的原因。


hMG等藥物的使用,使許多腫大的卵泡分泌過剩的雌激素。過剩的雌激素使卵巢毛細血管周圍的細胞變鬆散,使血液中的白蛋白及水分漏出到血管外。


其結果導致腹水。另外,血液中水分漏出使全身的血循環量減少,血液中水分的減少又使血液變黏稠,進一步引起低血壓、心率加快、心慌等症狀,其結果還導致尿量減少。


腫大的卵巢由於過剩分泌雌激素使全身系統向尿量減少的方向急速變化。


另外由於在使用hMG製劑之後,接著用hCG,這就進一步增大了OHSS的發生,以及使其重症化的危險。


刺激週期法雖然可以取到多數的卵,但如引起OHSS,卵巢腫大不僅引起腹痛、噁心,還由於腹水可導致血液濃縮,由此發展到腎功能衰竭、血管栓塞等嚴重併發症,導致生命危險。


採用刺激週期法的體外授精,約有6%的病人發生需要住院治療的OHSS。另外一般的不孕症治療在使用hMGhCG療法時,OHSS的發病率約在16%。


以下是容易引發OHSS的群體(高危險群體)的人:(1)多囊卵巢;(2)35歲以下,比較年輕;(3)血中雌激素水平在每毫升400微克以上;(4)多個卵泡都發育的很大;(5)為補充黃體功能而注射hCG(6)使用GnRHa(乙酸布舍瑞林等);(7)治療的結果,懷了孕(多數情形下OHSS的症狀加重);在接受治療時,屬於(1)~(7)的患者,應加強注意。


 (B)OHSS的輕重程度


OHSS的程度按卵巢腫大的程度及症狀等,分為以下3種。


(1)輕度:體重增加,腹部不適感(下腹部壓迫感)B超可見少量腹水滯留。


(2)中度: 腹部不適感,下腹部脹滿,噁心,嘔吐,有時伴有呼吸困難。


(3)重度:脈快,血壓低下,胸水,少尿,肝腎功能低下。


特別是當發展到中度以上,必須在住院的基礎上積極治療,輸白蛋白,並根據情況,進行腹腔穿刺,抽腹水,腹水經過濾後再注回體內等。


(2)多胎妊娠


作為不孕症治療,特別是體外授精治療的結果,多胎妊娠的比率與自然懷孕引起的多胎妊娠相比呈顯著增加。


一般而言,不同的促排卵方法中,用克羅米芬促排卵,約產生5%的多胎妊娠率。注射hCG的促排卵法,約引起21%的多胎妊娠率。而自然懷孕引起的多胎妊娠率為0.6~1%。


以前,為了提高妊娠率,每次移植多個胚胎,由於與自然妊娠率相比,多胎妊娠的比率明顯增高,所以現在移植胚胎數一般限制在3個以內。多胎妊娠率穩定在15%左右。由於一次移植的胚胎數控制在3個以下,四胞胎以上的多胎妊娠與注射hCG促排卵的人工授精相比,明顯降低。另外,對於最近被廣泛應用的囊胚移植的病例,提倡一次移植1~2個囊胚。


多胎妊娠對懷孕母體有影響,大多引起妊娠貧血、妊娠毒血症、早產等併發症。在胎兒出生前就需要長時間的住院治療。


另外,對新生兒也有影響。可出現因早產而引起的低體重及肺功能不全等症狀。這樣的新生兒需要在NICU(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內的暖箱內,用人工呼吸器進行長時間的管理。


為了盡量減少多胎妊娠後對母子的影響,我院在體外授精時採用的促排卵法及卵細胞培養方法上下功夫,雖然移植囊胚數減少到平均1.5個,但是卻可以取得25%左右的高妊娠率。在懷孕的人當中,多胎妊娠率為12.3%(多胞胎佔


9.57%,三胞胎以上佔2.73%。


2009年9月7日 星期一

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位格西拉



朗 望 札 熙


(正港ㄟ台灣人)


 



◎7歲茹素,10歲出家。
◎1989年赴印度求學,在取得法王及辯經學院院長的同意後,進入北
印度辯經學院研讀。
◎1991年起開始學習辯經,同時鑽研五部大論──《俱舍論》《釋量論》《現觀莊嚴論》《中觀》《戒論》。
◎2004年底以第一名成績,自辯經學院畢業,榮獲利美阿闍黎資格。
◎2007年取得格西資格後,進入下密院。
◎2008年從下密院畢業。


藏傳佛教博士-陳冠榮



分類:佛門

2009/09/06 10:58


達賴喇嘛此行每逢說藏語,總有名喇嘛隨侍在旁翻譯,

 

他其實是正港台灣人,藏名為朗望札熙,本名為陳冠榮,

 

今年三十三歲,十三歲赴印度達蘭薩拉研讀佛法,兩年前

 

取得「格西」(相當藏傳佛教博士),是台灣首位格西。

 

朗望札熙昨天回台南縣官田菩堤中心探視母姊,

「我仍是中華民國的國民。」


朗望札熙是高雄市人,從高雄市瑞峰國小畢業後,

就到印度求學,他說,來自佛教家庭,母親法號宏壽、

姊姊宏尚,父親在高雄縣出家。他七歲吃素,十歲出家。


朗望札熙說,十三歲與另一名台灣人到印度晉見達賴,

經達賴與辯經學院院長同意,進入北印度辯經學院,

研讀俱舍論、釋量論、現觀莊嚴論、中觀、戒論五部大論。


「我總忘了他是台灣人!」達賴喇嘛基金會董事長

達瓦才仁說,朗望札熙很小就赴西藏流亡政府,藏語極佳

,打打鬧鬧中,都把他想成藏人,有藏人來台看到芋頭,

問是什麼,朗望札熙解釋後被笑說「你怎麼會懂」,

朗望札熙提醒「我是台灣人啊」,把大家愣住。


朗望札熙部落格「藏傳佛教依法不依人」中,寫明對

達賴喇嘛的感謝。他說,他從小對慈悲心、情感、

思念毫無感覺,去印度也不想家,雖然這表示「情染」

較少,但也造成慈悲不足,終於靠著天天聽法王的講經

帶子,變得懂得慈悲,認為這是達賴喇嘛加持力所致。


達賴喇嘛昨天回印度,朗望札熙暫留在台教學,展開五部


大論的翻譯,預計十年譯完,好實踐達賴喇嘛此行強調的


「翻譯佛典」計畫。


         〈摘自美芳郵件〉


6(a)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M. Sackler-- 一位醫師 藝術收藏家 博物館贊助者 今年 紐約Christies秋拍 有藏品 提供拍賣 今年沒空去ㄌ

Christies New York


http://www.christies.com/LotFinder/searchresults.aspx?intSaleID=22756#action=refine&intSaleID=22756&sid=5bea5911-b544-4127-b0bb-6ee323e84ee7












Arthur M. Sackler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Arthur M. Sackler (August 22, 1913, Brooklyn, New YorkMay 26, 1987, New York City) was an American psychiatrist, entrepreneur and philanthropist.


He attended New York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graduated with an M.D. In 1960 Sackler started publication of Medical Tribune, a weekly medical newspaper. He established the Laboratories for Therapeutic Research in 1938. He earned his fortune by gaining the rights to import and sell Valium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established a wide rang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bearing his name: the Sackler School of Medicine established in 1972 at Tel Aviv University (with his brothers Mortimer Sackler and Raymond Sackler), the Sackler Institute of Graduate Biomedical Science at New York University in 1980, the Arthur M. Sackler Science Center in 1985 at Clark University, the Sackler School of Graduate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the Arthur M. Sackler Center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s at Tufts University.


Sackler was also a scholar of the arts. He endowed galleries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the Arthur M. Sackler Museum at Harvard University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Arthur M. Sackler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 at Peking University in Beijing, the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of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in Washington, D.C., and the Jillian & Arthur M. Sackler Wing at the Royal Academy, London.


Arthur M. Sackler's daughter , Elizabeth A. Sackler, is also a benefactor of the arts and sponsored the Elizabeth A. Sackler Center for Feminist Art at the Brooklyn Museum which opened in 2007.


 


 



Seated bodhisattva (Guanyin)
Gray sandstone with some polychrome
Song dynasty, 9th–10th century
H: 56 in. (142 cm), W: 29 in. (73.7 cm)


 

法鼓山中區法行會周日半日禪修

經營2個月 漸入佳境 來ㄉ人數 較為穩定


禪修ㄉ力量 也漸趨增強


好感恩ㄡ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別怕! 921失依兒安慰八八災童

別怕! 921失依兒安慰八八災童




2009/09/02 00:20


別怕! 921失依兒安慰八八災童


華視 更新日期:2009/09/01 22:17







當全台灣還沉浸在八八水災的傷痛裡,你是否記得,九二一大地震今年已經滿十年了,當年失去父母的孩子現在在哪裡?他們過的好不好?今天兒福聯盟發表了一段紀錄影片,紀錄下近年來,這些孩子的成長生活,他們也現身說法,告訴災區的孩子,別怕,他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日曆停在地震發生那一天,主人再也沒有機會把他翻到下一頁。九二一,十年了,當初坐在斷垣殘壁上,天真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的孩子,現在在哪裡?天沒亮,阿勝就騎著摩拖車上山,提著竹簍、越過泥巴水,這裡是父母留給他的竹筍園,當年,他只有十五歲。大熱天裡揮汗賣竹筍,這是他想念父母、繼承家業最好的方式。飲料店裡戴著眼鏡的女孩,白白淨淨,用力的搖紅茶,失去父母的那時,他才小學三年級。



太多個孩子,太多個破碎的童年,十年過去了,在各界的幫忙下他們一個個長大,八八水災,也有許多孩子跟他們面對當年一樣的困境。淺淺的微笑裡,告訴大家他們很好,也希望透過手上的紙風箏,把力量傳到災區裡,告訴有家園崩毀、父母離開的孩子們,別怕,明天,太陽一樣會升起。(完整影音新聞請見: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909/200909010310357.html


 


**************************************************************



921失依兒 盼助88水災受災孩童走過傷痛


中廣 更新日期:2009/09/01 18:35



兒童福利聯盟今天公布「On the way」紀錄片,影片紀錄了五個不同個性、不同年齡的九二一失依孩子他們的生命故事,經過十年,這些孩子也從受助人轉變為助人者,他們希望提供自身經歷與能力,幫助遭受八八水災苦難的孩子走過傷痛。(黃悅嬌報導)



小汶在九二一大地震時失去一條腿,但她現在是個樂觀開朗的大二學生,即使行動稍嫌不便,但她仍參加學校社團協助清理八八水災災區校園。一家六口只剩下她跟姊姊倖存,小汶總是笑笑的說「自己一定要努力生活,把爸媽沒有機會活的那些都算進來」。



兒童福利聯盟在九二一災後共扶助一百三十四位尚未成年的失依孩童至今,十年後,七成四的孩子都已成年,有人也已結婚生子,「On the way」這支紀錄片,紀錄了五位九二一失依孩子的人生故事,在外界協助支持下,他們走過傷痛,也希望他們故事能帶給八八水災的受災孩童更多的勇氣與力量。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正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行ㄉ 阿富汗古代藝術大展 1500 年前 唐僧三藏當時一定頗為贊歎 希望這展覽也能來台灣

 



Ancient Afghanistan—at the crossroads of major trade routes and the focus of invasions by great powers and nomadic migrations—was home to some of the most complex, rich, and original civilizations on the continent of Asia. This exhibition will celebrate the unique role of Afghanistan as a center for both the reception of diverse cultural elements and the creation of original styles of art that combine multiple stylistic materials—such as the Hellenized examples from the second-century B.C. city of Aï Khanum, the array of trade goods found in the first-century city of Begram, and the astonishing nomadic gold found in the hoard at Tillya Tepe, which also dates to the first century. It will also commemorate the heroic rescue of the heritage of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vilizations, whose precious treasures were thought to have been destroyed. Among the highlights of the exhibition will be gold vessels from the Tepe Fullol hoard; superb works and architectural elements from Aï Khanum; Indian-style sculptural masterpieces in ivory, plaster medallions, and Roman glass from Begram; and extraordinary turquoise-encrusted gold jewelry and ornaments from the tombs at Tillya Tepe.
Accompanied by a catalogue.

The exhibition is made possible in part by Raymond and Beverly Sackler and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The exhibition is 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and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 and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It i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and an indemnity from the Federal Council on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


















Female standing on a mythological creature, 1st–2nd century A.D.
Afghanistan, Begram


Statuette of the god Harpocrates, 1st–2nd century A.D.


 


 


 






























































































































Fragment of a bowl depicting bearded bulls, ca. 2200–1900 B.C.
Afghanistan, Tepe Fullol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29.5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Ceremonial Plaque depicting Cybele on her chariot, early 3rd century B.C.
Afghanistan, Aï Khanum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42.7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Portrait, probably of the Gymnasiarch Strato, first half of the 2nd century B.C.
Afghanistan, Aï Khanum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5.42.14
Photo: © Musée Guimet
Water spout in the form of a theatrical mask, 2nd century B.C.
Afghanistan, Aï Khanum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5.42.17
Photo: © Musée Guimet
Female standing on a mythological creature, 1st–2nd century A.D.
Afghanistan, Begram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1.15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Plaque with women under gateways, 1st–2nd century A.D.
Afghanistan, Begram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1.48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Bracket with a female riding a fantastic creature, 1st–2nd century A.D.
Afghanistan, Begram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1.116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Flask in the shape of a fish, 1st–2nd century A.D.
Afghanistan, Begram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1.45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Goblet depicting a scene of date harvesting, 1st–2nd century A.D.
Afghanistan, Begram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1.43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Medallion with a bust of a youth, 1st–2nd century A.D.
Afghanistan, Begram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1.17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Statuette of the god Harpocrates, 1st–2nd century A.D.
Afghanistan, Begram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1.101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Appliqués in the shape of lotuses, 1st century A.D.
Afghanistan, Tillya Tepe, tomb I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40.313
Photo: © Kenneth Garrett
Bracelets in the shape of antelopes, 1st century A.D.
Afghanistan, Tillya Tepe, tomb II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40.114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One of a pair of pendants depicting a "Dragon master", 1st century A.D.
Afghanistan, Tillya Tepe, tomb II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40.109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Clasps with "Erotes on Dolphins", 1st century A.D.
Afghanistan, Tillya Tepe, tomb III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40.110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Shoe buckles depicting a chariot drawn by dragons, 1st century A.D.
Afghanistan, Tillya Tepe, tomb IV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40.383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Cover for a dagger sheath, 1st century A.D.
Afghanistan, Tillya Tepe, tomb IV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40.982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Ribbed bowl (Greek phiale), 1st century A.D.
Afghanistan, Tillya Tepe, tomb IV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40.381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One of a pair of clasps with Dionysos and Ariadne, 1st century A.D.
Afghanistan, Tillya Tepe, tomb VI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40.53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
Folding crown, 1st century A.D.
Afghanistan, Tillya Tepe, tomb VI
National Museum of Afghanistan, Kabul, 04.40.50
Photo: © Thierry Ollivier / Musée Guim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