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中国文物者,几乎都知道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附近有座典藏着无数中国从宋代到清代瑰宝的大卫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大卫基金会隶属于伦敦大学,设置在一幢十九世纪古色古香的建筑内。其陶瓷藏品被喻为仅次于台北故宫的一级精品。造访大卫基金会者 除对其典藏的中国古物叹为观止外,同时也不免会对这个基金会感到好奇。到底以一介西方私人收藏者 Persival David 爵士如何有此专业品味和能耐,能于兵荒马乱的二次大战前后收集到能和一流博物馆平起平坐的的中国古物呢? 在此,且让乾隆堂带您一起走入时光隧道,分享 Percival David爵士不平凡的一生。Percival David爵士1892年生于印度孟买,学成于孟买大学后赴剑桥大学深造并取得法律学位。在回英国求学时期,大卫爵士有机会接触到当时非常稀少,而且很难得看到的中国古物,他深深被中国古物的艺术之美所吸引。除了开始他收集中国古董的毕生之旅外,也学起了中文。1924年 大卫爵士的中文书写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中国文化艺术越是爱好,越激发起大卫爵士学习中国艺术并成为中国古董艺术专家的欲望。然而,以当时东西方距 离遥远,交通的不便,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讯息,只能用乏善可陈,极端匮乏来形容。大卫爵士想好好学习中国艺术的心愿,在伦敦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 他 随即负笈中国并如愿在紫禁城里亲研中国文化和古董艺术的精髓。在光炫灿烂处处是宝的紫禁城里,他不仅倾力充实自己,更进一步想把世人眼中神秘的中国古董推 入世界舞台,让外人得以窥探中国艺术之美。凡事由小做起,大卫爵士说服了紫禁城的官员,且自掏腰包促成了紫禁城里一个空前对外的小型展览。中国平民在该次 展览中,不仅看到传说中的国宝,也首度踏入向来门禁森严的紫禁城。展览轰动一时,涌进紫禁城的参观者不计其数。 到1930年为止,大卫爵士两度进出中国。在那颠沛不安的年代中,大卫爵士购入了故宫变卖的40件珍品,除此之外也经由不同管道陆续收集到中国古董。1931年大卫爵士的私人收藏首度在伦敦道奇斯特饭店展出。次年在他的极力促成下伦敦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古物和建筑艺术讲座。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1935年他争取英国皇家学会(Royal Academy)的赞助,且说服中国政府首度将故宫国宝运到伦敦展出。在伯灵顿(Burlington House)大楼的展出,让西方人大开眼界欣赏到中国艺术珍品的极致。 自此大卫爵士在西方执中国古董艺术牛耳的地位就此屹立不坠。他因此和当时同样喜好中国古董,并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东亚艺术博物馆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四世(Gustav IV)结成好友。1956 年 大卫爵士和夫人飞到台湾,在台中的山区,他们一待就是半年。每天穿梭于山洞间,和当时蒋介石带到台湾藏匿的国宝日夜相处。日后,大卫夫人回忆道:那是我们 这辈子中所看到最齐全,最珍贵的中国古物。多年后当他们再次造访台湾时,那六十万件古物已被安置在台北近郊美轮美奂的新建博物馆里了。 1950 年为了让有兴趣研究中国古董艺术的学生及学者能有机会直接接触中国古物,他将价值连城逾一千四百件的收藏品捐献给伦敦大学。为了回报他的无私胸襟,伦敦大学花了两年时间,设置大卫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1952年大卫基金会正式对外开放。 至今大卫基金会不只在伦敦展现它的魅力,并不断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1980年大卫基金会的一百多件精品远征日本东京,京都展览,其所到之处造成的轰动及盛 况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果您有机会造访伦敦或大英博物馆,可别忘了就近去仰望在西方世界默默为中国文化艺术发扬光大的大卫基金会。
历史性的一刻 - 1935 年大卫爵士和中国政府 有关要员一起检视运抵伦敦展览的古物
大卫基金会网址: www.pdfmuseum.org.uk/ 地址: 53 Gordon Square, London, WC1H 0PD 电话: +44 (0)20 387 3909 最近地铁站: Euston / Goodge Street / Russel Square 门票:免费
- 乾隆堂駐歐特派員 邱玉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