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果醒法師專訪
日期: 03/03/09
作者:LittleBamboo
※富貴生死的幽幽人生
在初中、高中時
※富貴生死的幽幽人生
在初中、高中時
就一直想要探索人生意義的果醒法師,
接觸佛法的因緣
最早來自於當時讀高中的弟弟
從佛學社帶回家的佛教書籍。
過去世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有沒有辦法知道?
過去世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有沒有辦法知道?
未來的事情有沒有辦法預測?
教育過程中只告訴我們
慾望是「無底洞」、是社會和人「進步的原動力」,
可是有關慾望的本質、人生意義、
過去世、未來世卻很少人會去追究,
對此法師感到非常困惑與好奇,
而這樣一步一腳跡的探索過來,
卻也漸漸鋪就了法師的出家修行之路。
高中畢業之後想要趕快賺錢、
高中畢業之後想要趕快賺錢、
夢想擁有自己的公司,
一心想當老闆的法師,並沒有繼續升學,
看見社會上有錢的大老闆們
個個不是打拼二、三十年才有所成,自
己也準備花個三十年努力經營自己的事業,
己也準備花個三十年努力經營自己的事業,
可是,就在這過程當中,
鄰居一位年輕人的瘁死,
讓法師起了莫大的疑惑,
他想:假如自己奮鬥個二十幾年,
最後突然死掉,
這樣不是很不值得嗎?
※人生如棋局?
另外一方面,這時的法師也開始接觸打坐,
※人生如棋局?
另外一方面,這時的法師也開始接觸打坐,
法師那時認為打坐
不僅能夠身體健康、心平靜,
還可以修神通。
本身是下棋高手的法師,
本身是下棋高手的法師,
在追求一位女孩子時遭到拒絕,
豐富的下棋經驗告訴法師:
下棋時,絕對沒有無法掌握的因素,
每一盤輸掉的棋局都可以找出輸掉的原因。
同理類推,只要能夠檢討原因進而改正,
就能夠隨心所欲。
急於知道原因的法師,
想要經由打坐修宿命通,
來曉得過去世發生過的事情。
不過隨著對佛法的體會日深,
不過隨著對佛法的體會日深,
再加上聖嚴師父一直強調:
神通不可靠,
違背因果的事
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鍵連
也不能扭轉釋迦族的命運。
所以,法師後來也就沒有
再繼續花時間在這件事情上面。
就這樣,種種的因緣,
就這樣,種種的因緣,
使法師接觸了佛法,一頭栽進了佛教的世界。
※『麻將』實驗
而剛開始接觸打坐的法師
※『麻將』實驗
而剛開始接觸打坐的法師
聽說參加禪七腿會很痛,
因此先在家裡練習,非常精進用功的法師
時每天甚至可以打坐六、七個小時。
六祖壇經:「若要修行不由在世,在家亦可。」
六祖壇經:「若要修行不由在世,在家亦可。」
如此在打坐方面精進不懈的法師,
雖然常常有出家的念頭,
師父也會勸法師趕快出家,
總覺得自己福報不夠的法師,
常常拿這句話來當擋箭牌,
心想:「出家沒有境界,在家才有。」、
「你講你的,我相信六祖壇經。」
那時候除了在觀念上
對「心不動」沒有釐清,
不曉得智慧才是萬事根本的法師,
有時候,為了試試自己有沒有定力,
竟然還會去打麻將來考考自己!
「結果呢?」
「一聽到『自摸』、『放槍』不到三分鐘,
「結果呢?」
「一聽到『自摸』、『放槍』不到三分鐘,
心就開始波動了!」法師微笑。
為什麼會老覺得自己出家的福報不夠呢?
為什麼會老覺得自己出家的福報不夠呢?
原來,週六、日常常到農禪寺
聽師父開示講經、參加禪坐會共修的法師,
雖然會被叫去做事情,
幫忙出坡或是到菜市場載菜,
可是因為有機會和其他人討論佛法,
因此從不覺得出坡有什麼,
也覺得自己不是發心來當義工,
那時心中只覺得來這裡聽經,
別人請你幫忙,不做總是說不過去……
當時,用世俗的眼光來看
當時,用世俗的眼光來看
供養出家眾這件事情的法師,
是這樣想的:
「出家人需要生活,所以講經說法,銀貨兩訖。」
「我到這裡一餐50元,一天三餐,
所以,給XXX元…。」
並不覺得供養
是出家人給在家人種福田的機會,
也因為如此,有時提起出家的念頭時,
也會反問自己:「我自己能夠讓人這樣供養嗎?」
※聖嚴師父的話
「出家人說法,由在家人供養,
※聖嚴師父的話
「出家人說法,由在家人供養,
並不是一種交換。」
被這些觀念束縛住的法師,
聽到師父這一句話,點醒了他。
事實上,
事實上,
講經說法基本上是不受供養的。
講經說法可以讓在家人離苦得樂,
把佛法讓更多人知道,
這才是出家人講經說法原本的目的,
讓在家人供養
則是為了培養在家人的佈施心。
再者,出家人要養活自己其實很簡單,
吃很簡單,住也可以搭一個簡便的棚子就好,
衣著就更不用說了,
就拿法師身上的長褂來說,縫縫補補
從出家至今也已經穿了十六年了。
法師接著說:
法師接著說:
在家與出家的修行是有許多的不同,
以四點起床為例,出家的生活,
除了定鬧鐘、打板、其他師兄弟叫你起床外,
若賴床還會被人瞪,這些都是助緣。
若是在家裡,
大部分的人都是幫助你修貪、嗔、痴的!
而在家修行,
因一個人的力量有限,
所以只能靠自己的
自我要求和意志力來塑造修行的環境,
此外,自己做錯事、犯了錯也沒有人會幫你糾正。
※不取不捨的心
打了一個佛七之後
決定出家的法師,
自從讀了六祖壇經後
就儘量讓自己保持著:
「沒有要做什麼,沒有不要做什麼」、
「好的不喜歡,壞的不討厭」
如此不取不捨的態度。
本來認為出家之後可以更精進修行,
沒想到,一出家
就剛好碰到農禪寺正在擴建,
沒幾個男眾法師的農禪寺,
讓法師自然而然
就接下了「蓋房子」這項重責大任,
忙得幾乎沒時間打坐的法師
也是靠這句話調適自己。
回憶起當時,
回憶起當時,
法師說:「蓋房子、調度車輛、打掃花園、
打板都要做,還輪過
早齋、藥石的主廚,
早齋、藥石的主廚,
常常白天在規劃建築,
晚上9:00後還要準備第二天的早齋。」
「門要開在哪兒?」
「門要開在哪兒?」
「地板要選什麼材質?」
「電線要怎麼牽?」 「
要記得打電話給沒來的工人!」
滿腦子都被這些事情塞滿
滿腦子都被這些事情塞滿
而逐漸忘了方法的法師,
一直到師父的一句:
「果醒,你越來越像工人了!」
才又當頭棒喝的領悟到
「出家不離生活,生活即修行」的不二心法。
※另外一個空間
「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神、鬼、地獄?」
※另外一個空間
「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神、鬼、地獄?」
自己沒看過,可是佛經卻又常常提到,
個性十分理性的法師
對此感到十分矛盾與好奇。
「讀完『楞嚴經』和『楞伽經』後,
「讀完『楞嚴經』和『楞伽經』後,
現在人家跟我說什麼,我都會相信。」
法師說道。
「楞嚴經」是一部描述、分析各個世界的經典,
法師說道。
「楞嚴經」是一部描述、分析各個世界的經典,
「楞伽經」則是一部與唯識有關,
保護你在打坐時,不落入魔境、
開發你本來面目的經典。
在經典裡,
阿難問佛:「地獄在哪裡?」
佛說:「地獄在你的心裡,一切惟心造。」
至此之後,以前每次看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
至此之後,以前每次看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
描述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化身
都沒辦法理解的法師,
經過楞嚴經有哲理的分析
再加上自己在打坐方面的體驗,
法師說:
「有些人對佛教可能是感應的相信,
我則是從教理上去相信,
因為,『普門品』是直接告訴你結果,
可是『楞嚴經』則告訴你『為什麼?』。」
「可是,全部都相信?那被騙怎麼辦?」
「所謂『相信』是指『可能存在』。」
「許多人常常說『眼見為憑』,
「可是,全部都相信?那被騙怎麼辦?」
「所謂『相信』是指『可能存在』。」
「許多人常常說『眼見為憑』,
這其實是沒有什麼根據的,
因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事情,
80%都是別人所告知的,
基本上,都是相信『說的那個人』,
不是『那件事』有沒有可能發生。」法師分析著。
「不相信是很難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
「不相信是很難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
不相信老師說的,你要怎麼考試?
況且科技越來越發達,
照片合成都還是最簡單的事情。
我是從這樣延伸到鬼跟神的存在。」
法師還說,因為自己從未碰過,
法師還說,因為自己從未碰過,
所以,只要有人碰到就會想要去瞭解,
把別人的經驗當作自己的,
自然而然對這方面的事情
所累積的知識就越來越多,
例如:鬼神的性格、特質等等,
也因為如此常有人向法師求助。
善用佛法來解決這些事情的法師發現,
大部分的人都是
因為「貪」或是「神經質」才會碰上這類的事情。
※不要用過去的記憶來修理自己 !
我們都知道這是果醒法師的名言,
※不要用過去的記憶來修理自己 !
我們都知道這是果醒法師的名言,
可是,法師是怎麼體會出來的呢?
法師告訴我們,
藉由打坐觀察妄念發現到,
這些妄念
都是過去發生過的事、過去得到的經驗,
妄念起是因為「心」開始去分別,
用什麼分別?
用過去的經驗來分別。
心識中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功能
就是將發生過的事情
像攝影機一件不漏的錄起來,
等到似的事情發生後,
我們就會用這些東西作為依據來看事情。
「已經被人射過一箭,自己又再射自己一箭。」
「已經被人射過一箭,自己又再射自己一箭。」
佛陀在佛經當中也這樣提醒眾生。」
「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心,
「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心,
不受外境影響,
要像攝影機的廣角一樣,
不要對事情做特寫。」法師再次提醒我們。
※法青與菩薩道
法師再以睡覺作夢為例告訴我們,
※法青與菩薩道
法師再以睡覺作夢為例告訴我們,
白天與XXX說話,談得很愉快或者是討厭,
心就錄進去了,
晚上作夢夢到時,因為不曉得是夢,
仍然會感到愉快或是不舒服。
由此類推,
在夢中我們幫助別人,
別人是自己記憶中所浮現的,
別人基本上還是自己,幫助別人自己會快樂;
不幫,自己反而會難過。
晚上睡覺時的夢
晚上睡覺時的夢
或許自己沒辦法控制,
可是,在白天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法師衷心希望法青會
能夠提供年輕人一個環境,
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家
心能平靜不受外境的影響;
另一方面,還能學會溝通、協調、組織、
企劃、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技能,
讓大家平靜有智慧,安詳又快樂。
希望藉由讓學生自己去做,
希望藉由讓學生自己去做,
讓學生自己去開會決定,
法師只是給個方向,
因為法青會在法鼓山裡,
必須要和不同的團體接觸,觸角才會打開。
最後法師以一句:
最後法師以一句:
「在夢中保持平靜,平時是夢中的延伸!」
與諸位法青共勉,
願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