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只要能營造這裡「意和同悅」的氣氛,相信每個成員的心情都會非常愉快。

六和敬中的「意和同悅」,是一種最愉快的溝通觀念。「意」指的不是意見,而是情意、感情,是屬於意念的,也是感性的。

人與人相處溝通,不一定都要靠語言,也不一定要透過物質,有時候是一種心意的交流。常言說:「禮輕情意重。」這就是意和同悅的「意」。像是如果我送你一朵小花,價值不在這朵花的價格,而是小花代表著我對你的關心;送你一樣小小的禮物,並不是這樣禮物對你有多重要,而是這份禮物隱含了我的閞懷,這才是貴重的地方。透過這份薄禮,讓你感受到我的祝福,我的心意你領受到了,這就是彼此之間一種感情的建立。

還有所謂真情流露時,這種真情的表現也是「意」,這是真心的,無法用言語描述,也不能用任何東西表達,但是你卻可以曉得這個人是很真誠的。人的感情非常微妙,有時只要彼此看一眼,透過眼神就可以感受到;有時只是簡單地握個手,就可以感覺得到對方是否真的關心你,感情濃淡並不在於握手的輕重,這是很微妙的事情,只有當事人察覺得到。

又例如在一個聚會場合,如果感覺到空氣是凝固的,那麼不但你會不舒服,我也會不舒服;如果空氣裡洋溢著和諧的氣氛,大家的心情都愉快,當其他人進了這個場合,也會覺得好輕鬆、好愉快,不需要用言語傳達,每個人都感染到愉快的心情,這種和諧也就是意和。意和了就能同悅,你很愉快、我很愉快、他也很愉快,彼此之間心照不宣,這是一件令人非常歡喜的事。

假使在我們之中,有兩、三個人,甚至只要有一個人心裡很煩悶、很痛苦,如果他表現出來了,我們眼睛看得到,當然就會覺得不舒服。奇怪的是,即使他表面若無其事,我們也可以感受得到,會覺得好像有什麼事情發生,心裡感覺怪怪的。這就是意不和。

「意和同悅」的「悅」是經常保持心情的愉快。這非常重要,見到任何人都要保持愉快、真誠的心情,來欣賞、接納對方,彼此之間就能營造出一種令人愉快的氣氛。也有的人匠心獨運,很快就能營造出那種和諧的氣氛,使人一看到就很歡喜。真誠的心或是充滿喜悅的心就像是能量一樣,能在無形中散布出去,只要有歡喜、欣賞、包容、讚歎的心,這種意識、心意,周遭的人都可以感受得到,而且,對方也會回饋給你,這就是意和。

如果在一個團體裡,大家有這樣的一顆心,就能達到意和同悅;一個家庭裡,夫妻子女之間,不一定非得要有形式上的擁抱或是親密的動作,只要能營造這裡「意和同悅」的氣氛,相信每個成員的心情都會非常愉快。
工作自在語
真誠的心或是充滿喜悅的心就像是能量一樣,能在無形中散布出去,只要有歡喜、欣賞、包容、讚歎的心,這種意識、心意,周遭的人都可以感受得到。

本文摘自《方外看紅塵》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人生規畫~聖嚴法師

法師曾說這一生從來沒有做過人生規畫,為什麼呢?學校不都是教人要盡早訂下人生規畫嗎? 

及早規畫人生方向的觀念,是社會主流,因為學校老師如此說,老師的老師也是如此說,整個社會都習慣這個想法。但是,這種說法也不盡然全對。

就以我的母親來說,她從小就告誡我:「不用做大人物、大事業,能夠平平安安過日子,那就是福氣了。」我也認為,即使很早就規畫人生,但人生並不一定能照著計畫走。我有一位信眾,最近說不想做官了,另有人生規畫。我覺得奇怪,剛開始做官時,應該也想長久為政府奉獻;但才短短數年,個人及環境因素讓計畫改變了。

再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年紀還很輕就交棒、退休了,想去從事慈善事業,相信比爾蓋茲年輕時並沒有想到微軟會賺大錢,而且年紀輕輕就可以退休,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人的遭遇並不是可以事先預料的。不同的時空背景,往往會產生不同的人生價值,因此「生涯規畫」常常不可靠。比如我年初就會排好全年的行事曆,但往往會因一些變數,必須更改行程及計畫,這些並不是僵硬不變的。佛家所說「隨順因緣、掌握因緣、創造因緣」,就是這個道理。 

「隨順因緣」是說若因緣出現,可以讓你成長、發展,那就應該隨著因緣去努力完成;這些事如果有五、六成情況是你可以接受,且有利社會,就應把握機會,放手去做,這就是「掌握因緣」了。

至於「創造因緣」,因緣初始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可以用種種資源來培養因緣。比如本來是個小公司,可以藉著因緣而成了大公司,很多的企業家都是如此成長的。

我們無法清楚自己能活到什麼時候,又如何能清楚規畫人生呢?如果只規畫活到六十歲,是不是六十歲以後的人生就不管了?年輕時候有人替我算命,說我大概只能活到六十三歲,但我今年已經七十七歲了。如果我認命地以六十三歲為終點,以後就不再積極做事,那法鼓山這個團體就無法出現了。回頭看,我有幾冊重要著作是在六十三歲以後才完成的。因為我掌握因緣,不會放棄,所以才能完成許多理想,這是我的經驗,提供給大家參考。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理直氣「和」~by Master Sheng-yen

理直氣「和」~by Master Sheng-yen

近來發生許多的社會事件,都是由於當事人的情緒失控,而鑄成了大錯,令人感到相當惋惜。其實每個人都會「生氣」,但表現方式不同,有些人生氣時悶悶不樂,有些人變得脾氣暴躁,也有人選擇訴之以暴力,結果是自害害人,也造成了社會的不安。

「生氣」真的很不好。從身體來看,因為不如意而生氣,血液會很快的往腦部衝,危害健康,由於情緒失控,於是非理性的言語、粗暴的肢體動作就會出現,結果傷了人,更傷了自己。因此「氣」還是少生為妙。

古人說:「和氣生財」,這裡的「財」,除了物質上的財產,尚有精神上的財產。很多人因為常常生氣、情緒失控,不僅賠上身體的健康,精神的損失更多。所以要隨時保持「理直氣和」的習慣,不要相信俗話說的「理直氣壯」,否則就會有生不完的氣了。

只要是人,都難免會生氣,以我個人為例,當我遇到弟子做錯事,或見到他人犯了很嚴重的錯誤時,也會有生氣的感覺出現,但我不會生氣到讓自己痛苦,更不會讓對方感受到我的情緒失控。想要情緒拿捏得恰到好處,這便需要用智慧來化解,用修養來消融。

一旦生氣而控制不住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如果在生氣前已經感覺有預兆時,佛教徒的做法是口中多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來尋求心情的平靜;若是非佛教徒或一般人,可以調節自己的呼吸來緩和情緒。如果是突然控制不住而生了氣、動了怒,最好能馬上想到和自己有衝突的對方,一定也有他的原因,轉而以慈悲心看待他,向他說對不起,不論對方是妻子、丈夫、孩子、朋友、工作夥伴等,都應該如此。

曾經有一個例子,有位媽媽心情不好,又聽到自己的孩子不停地叫「媽媽」,使得她心情更煩,就打了孩子一巴掌,當孩子難過得正要哭的時候,媽媽突然覺得自己不對,馬上向孩子說:「對不起!剛剛媽媽情緒失控,不是故意的。」這個孩子也很有趣地回答說:「那以後可以打輕一點嘛!」可見得自覺性的自制,能夠適時化解衝突和對立。試想,如果這位媽媽沒有向小孩道歉的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會造成多大的創傷,可能一輩子都不容易平撫。

面對生氣,要學會「反觀自照」,也就是照一照自己的心念,問一問自己為什麼要生氣?一旦常常照這面反省的鏡子,就會發現,根本是可以不用生氣的。很多人把小事當大事,其實,天下根本沒有事--沒有大事,沒有小事,更沒有需要生氣的事。

--
心中不存得失想
Keep your mind free from thoughts of gain and loss
常作世間無事人
you will be free and at ease at al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