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19 歲 南韓 天才 溜冰選手Kim Yu-Na 以 懸殊差距比數 勇奪 2010 冬季奧林匹克金牌

Figure Skating Yuna Kim ,                         James Pond Girl on ice ! She is wonderful!!!! (2010 Vancour Winter olympic Champion  Bond Girl, Kim Yu-N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ml9L6pWM-o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鼓勵不孕夫妻「做人」/每次五萬 政府擬補助人工生殖費

鼓勵不孕夫妻「做人」/每次五萬 政府擬補助人工生殖費


自由 更新日期:2010/02/23 04:11



〔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國內生育率近年直線滑落,平均每位婦女只生一個孩子,成績全球倒數第一。為了提振生育率,國健局將向內政部提案有條件補助人工生殖費用,鼓勵不孕民眾多生育。



提振台灣低迷生育率



內政部預計在近日內召開人口政策會議,討論提升生育率方案,國健局將提案補助人工生殖。國健局副局長吳秀英表示,目前經費來源與補助條件尚未定案,若比照韓國每次補助五萬元,粗估一年得花上五億元,如果預算不足,初期可先補助所得較低的不孕夫妻。



初期擬補助所得低者



內政部早在二○○四年就曾向經建會建議一系列獎勵生育因應對策,其中包括將不孕夫婦第一胎人工生殖費用納入全民健保給付,但礙於違反健保法中不給付人工生殖費用的條文而作罷。



國健局統計,二○○七年我國共有七千九百四十一人次接受人工生殖,要做人成功平均得做三到四次、花上十五萬到二十七萬元,該年有兩千九百二十六個人工生殖寶寶出生。



吳秀英副局長表示,亞洲鄰國補助不孕夫妻做人工生殖多採定額補助。韓國對四十五歲以下所得較低者補助每次台幣五萬元且以兩次為限;新加坡對四十歲以下者每次補助台幣六.七萬元,最多三次。



若能補助 婦:幫助大



前後花了上百萬元,做了十次人工生殖的邱小姐受訪時表示,做一次人工生殖要價十萬元,若能補助五萬的確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第一次沒有成功,是否要再做第二、第三次,費用與經濟負擔是重要考量。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楊文山表示,從丹麥經驗得知,即便人工生殖的補助對象放寬至未婚的同居伴侶,對刺激生育率效果依舊相當有限,但由於台灣生育率實在過低,還是值得做。


 


「做人」要趁早 31歲是分水嶺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02/22 21:52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2日電)「生」機不待人,想「做人」要趁早。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接受人工生殖婦女的中間年齡為34歲,不過31歲以後的懷孕率和活產率卻開始走下坡。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去年中完成「民國96年台灣地區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當年7941人次進行人工生殖,平均懷孕率是35.8%,活產率約26%。而31歲前的懷孕率超過4成、活產率超過3成,隨著年齡增加,到44歲時,懷孕率和活產率雙雙降到5%到7%。



在這項調查中,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婦女大都介於31到37歲之間,年齡中位數是34歲。不孕原因以女性佔5成1,主要是輸卵管因素,男性佔2成5,其餘原因不明。



有趣的是,早年不孕夫妻多半希望一舉生下龍鳳胎,又想節省多次治療的費用,所以會植入多枚胚胎後再減胎。但民國93年之後,雙胞胎或多胞胎開始減少,到了96年時,單胞胎佔6成,雙胞胎約3成5。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直覺心






直覺心





置身於一個人的出生或死亡現場,

時常帶給我們一種奇妙和驚訝的感覺。

面對出生,我們會問生命從哪裡來?

面對死亡,我們會問生命將往何處去?

 

站在瀕死病人的床邊,

或站在新生兒的床邊,

我們會像小孩子一樣,

身處於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世界。

 

我們的心

警覺地看著、傾聽著,

我們專心一致、處處留意,

不是用既定的方式在思考,

也沒有塞滿各種定義或日常待辦事項。

 

我們的心徹底開放,

頭腦也不會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思想,

這就是直覺心的領域。

我曾是協助珍的社工人員,

當時,她接受安寧病房服務,

與女兒蘇珊相依為命。

 

有一次,我拜訪她們母女,

跟女兒蘇珊說話時,

眼光越過她的肩膀,

看到她的母親臥病在床。

 

我的眼睛看著珍的時候,

有一種感覺

讓我警覺到

她即將斷氣了。

這時,我也準備跟她的女兒說

她的母親

恐怕快撐不住了。

 

同一時刻,

電話鈴聲剛好響起,

蘇珊便離開那個房間,

到外面接聽電話。

於是,我站起來,走到珍的床邊。

我看到她真的撐不住了,

前一刻的懷疑

是正確的。

 

因此,我轉身示意請蘇珊過來,

可是她還在聽電話。

這時,又有種感覺

制止我

不要叫蘇珊過來。

當時我想著:

「沒錯,

  這位病人想

  趁著女兒不在場時過世。」

 

不久,珍過世了,

蘇珊的電話也打完了,

回到我站著的地方。

 

當我告訴蘇珊

媽媽剛剛過世了,

她不經意脫口而出:

「感謝上帝,

  我剛好不在房間內

  看到媽媽過世!

  我無法忍受那種場面。

  而且,我媽媽也不想死在我面前。」

當我們以直覺行動時,

就成為神祕世界的一部分。

 

我們通常說不出,

為什麼自己會有

某些特別的言行舉止。

 

我們會這麼做,

是因為當下情境中的種種細節,

匯整為一個整合性的經驗,

而那是我們對那經驗

最適當的反應。

 

這種直覺回應,

反映了我們的整體感知。

我們的領悟力

就像整個環境

那樣廣大無邊,

 

當所有的片段細節

都被清晰地看見,

我們的心

便會驅使我們前往適當的方向。

依據心的直覺來行動,

很可能會令人感到困惑。

 

所以,

需要多多練習

區別這兩者的不同。

 

真的是我們的心在說話?

還是我們的頭腦

在告訴我們:

這是我們的心在說話?

 

這兩者是不同的,

我們必須弄清楚。

譬如,

做為一位安寧病房的社工人員,

曾有許多次,我在路過病人的家時,

突然有股衝動

想停下腳步探望病人,

而不是直接趕赴目的地。

 

我以往都不太理會這種衝動,

以為那是分心,

並說服自己那只是一種胡思亂想。

 

可是,一回到安寧病房,

竟然常常發現

那位病患斷氣的時間,

剛好正是我閃過念頭

想進門探病的那個當下。

 

有一次,我記得剛回到安寧病房時,

就聽說那個家庭正好有狀況,

而且,就在那個當下,

他們正好也想聯絡我。


發生幾次這種情形之後,

我決定

每次當直覺性的衝動出現時,

就停下腳步。

 

於是,

我開始尋找直覺性的感受,

而且,可能下意識也產生那種想法。

但是,當我決定停下腳步時,

我總是發現

病人或那個家庭

都一切無恙。

 

因此,

似乎當我企圖

控制直覺或迫使直覺就範時,

它便消失了。

 

我也發現,

直覺是神祕存在的一部分,

最好別去管它。

我有一位好朋友,

同時也是安寧病房的同事,

在遇到即將往生的病人時,

預測能力奇準無比。

 

她似乎總會知道

病人將在哪一天或哪一個時辰往生。

我對她預測的準確性相當好奇,

便請她密切觀察

那些瀕死病人的徵兆。

 

她照我的話做了一陣子,

卻發現挫折連連。

 

她表示,

當她試著

仔細去了解發生什麼事情時,

便會失去

預知病人何時死亡的直覺力。

 

她一直想解開

直覺密碼的企圖心,

干擾了自己的預知能力。

她預測的準確性嚴重失靈,

而且,當她想重獲預知能力時,也發現愈來愈不靈光。

顯然,

有一種「知」的方法,

並非存在於

逐步推理中,

 

但是當我們想

追根究柢或找出神祕的源頭時,

這份神祕

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份神祕

不會出現在

我們已知或想得到的範疇中,

 

接觸這份神祕,

是用我們的心,

而不是頭腦。

 

這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安,

因為我們的心

無法詮釋神祕事物,

心也不是奠基於言語的安全保證之上。

 

如果我們想伸手去抓住心,

會發現

只有空間而已;

 

如果我們想要將它定位,

會發現心處處皆有,也處處皆無。



摘自~~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作者:羅尼.史密斯
出版社:法鼓文化





譯者:鄭清榮











 

女人30後難受孕 提早做人機會大

女人30後難受孕 提早做人機會大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0/02/02 11:30 鍾禎祥



【台灣醒報記者鍾禎祥報導】作家吳淡如以45歲成為演藝圈「第一高齡產婦」,讓許多深受不孕困擾的熟女羨慕不己。但根據蘇格蘭學術機構的研究發現,女人一旦超過30歲,卵巢裡卵子將只剩下10%,而超過40歲後,更只剩下3%,而且是永遠消失,不會恢復。台灣生殖醫學會副理事長陳信孚也表示,如果有生育打算的夫妻,最好提早計畫,以免錯失黃金時間。



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和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在英國、美國和歐洲,共收集了325位不同年齡婦女的資料,分析和統計後得到這樣的結果。



根據這份共同研究發現,女人進入 30歲後,卵巢中的卵子幾乎完全消失,若女性推遲生育的話,會越來越難受孕。這份研究也指出,卵子的狀況也會隨著時間進一步惡化,增加受孕困難和風險,嬰兒不健康的比例也會增加。



過去醫學界雖有共識,同意女性在青春期過後,卵子的數量將逐漸下滑。但這份研究顯示,卵子數量下滑的速度遠超過醫學界想像。



醫療博士瑪麗‧薩瓦德(Marie Savard)表示,生理時鐘不會停止,但女性可以靠某些方法減緩生殖能力的流失,比如不抽煙、減重、減少生活壓力。同時她也明確指出,目前已知的任何生育控制藥丸,都不會增加健康女性受孕機率和卵子量。



瑪麗‧薩瓦德說:「即使透過任何生殖輔助技術,高齡女性還是很難成功受孕。」



國內研究不孕症的專家陳信孚同意這種說法。目前常見的生殖輔助技術有幾種,如果患者年紀很輕,診斷後確定是卵巢或輸卵管功能有問題,陳信孚就會建議採取吃藥、動手術、人工授精等方式。



但年齡較高,且不孕狀況時間持續很久的夫妻,陳信孚就會建議直接以試管嬰兒協助受育,因為其他方式成功率太低。「也有可能是男性精子有問題。」他強調,不孕症不一定只和年齡因素有關,因為人類的身體構造太複雜。



不過因為現代人晚婚的特性,受不孕症所苦的夫妻數量相當多。陳信孚表示,以現有技術來說,年齡30歲的女性試管嬰兒成功率還有五成, 40歲後就僅剩下三成。他建議,有生育計畫的夫妻,最好提早開始「做人」,以免錯失黃金時間。



若花了許多時間、金錢、身體的健康都受影響,若沒成功且没產子,郤反而產生後遺症怎麼辦呢?這都是持續未去進行傳統試管的因素.....天啊!我們真的懷孕了: 桃園馮女士及老公黃先生 8年不孕





 


connection   http://tw.myblog.yahoo.com/hao-11609/



 


 



    天啊!我們真的懷孕了,記得每次要驗孕的時候,真是百感交集,每次都是失敗,驗到最後都沒信心,有一兩次好朋友較晚來幾天,也都不太敢驗孕,因為每次驗完後,隔一兩天好朋友就來拜訪我們了,真是失望只好收拾心情再重新開始。不過,這一次是真的懷孕了!


 


    至今我們已結婚剛滿八週年了,剛開始並無急迫要生小孩,想說自然一點就好了,等了三年想說也要有小朋友了,就越來越認真!當然這三年也都會有人問「你們有小孩了嗎?可以趕快生個寶寶了」,那種心情妳們可想而知。親朋好友也非常的關心我們,很熱心,告訴我們許多方式及中醫師和西醫師,也都去嘗試了,可是就無動靜呀!


 


    要懷孕生個小孩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對我們來說感覺是這樣的,也是我們兩個人要一起去面對,所以要做什麼都是兩人一同進行,一開始就先用中藥調身體,將自己的體質調好,老婆手腳冰冷也都改善了,當然我也調整自己的身體,補肝補腎補氣等等。同時也去過許多廟宇認識許多神明庇佑懷孕生產,也問過許多老師,五花八門的處理方式,讓我們都增加信心,但也都是失望了。


    


    除了中藥補身及求神拜佛外,也開始做更仔細的檢查,男生檢查比較單純,就是做精子分析,了解精子的數量、活動力、品質等。老婆就較辛苦了,做過整個腹腔的檢查,記得是輸卵管顯影的過程是最痛的,事後腹部還痛好幾天呢!也有在台大檢查血液遺傳基因等等,我們也都很正常,只好進一步嘗試人工受孕的方式。陸續做了幾次的人工受孕,有的用吃藥增加卵泡,有的用打針增加卵泡等等,打的針還不少,恐懼無奈在心理滋生,因人工受孕後總是期待又盼望的等待,無法確定精子卵子是否受精是否著床,不過好朋友就是很準時來拜訪,時間一個月一個月過去,是不是要考慮人工試管嬰兒呢?


 


心疼自己的老婆去承受人工試管的療程,不忍心自己老婆受苦,因為看到好友下定決心要生子,做了三次的人工試管嬰兒,好友的工作也辭掉了,全心全意養身配合醫生的療程,因為太多針劑要打,好友說打針週期長自己打針,時間控管、費用也可以省一些,療程中人的外型也都改變了,取卵過程也備感艱辛,還好在第三次終於產下一個健康寶寶,之前的辛苦和所付出的代價終於如願以償有了寶寶,真感到欣慰!這是有成功的,但若花了許多時間、金錢、身體的健康都受影響,若沒成功且没產子,郤反而產生後遺症怎麼辦呢?這都是持續未去進行傳統試管的因素。


 


古人說『先生緣主人福』,我們真的遇到很好醫生,就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張宏吉醫師。這是好友介紹的,因為她也去找醫師做人工試管嬰兒了,她說打針少、取卵不痛、又不影響工作和費用比傳統便宜許多。醫師以創新獨特的自然週期療法,主張吃藥為主打針為輔降低婦女恐懼和痛苦,像老婆就只施打5針就可以取卵了,至於取卵的時候,左邊取卵僅有酸悶的感覺,右邊取卵因有稍微沾黏所以有些酸痛,但都不用打麻醉,感受真是很輕鬆多了,比單純做人工受孕和傳統試管嬰兒打的針劑還少。這次在植入後第三天抽血檢驗黃體素值(P4 107ng/ml),第八天再次抽血檢驗黃體素值(P4 277.89ng/ml),感覺數值有正常成長,在第十二天後抽血檢β-HCG(1195.1)就確定懷孕了,是雙胞胎喔!我們真的是很高興,感謝張醫師及護理人員細心貼心照顧,想要懷孕生子的人不再那麼困難辛苦了!費用也省下很多,我們真的懷孕了。當然也感謝親朋好友的關心照顧,感謝幫我們調身體的醫師,想要生子的朋友不再懼怕遙不可及,來了解一下,當爸爸媽媽就是你囉!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玩物因緣95年─追憶王世襄

藝海漫談





 


向中國第一玩家致敬


 



中國當代著名的學者、收藏家與文物鑑賞家王世襄,於年前病逝北京,享年95歲。

作為文化的守護者,他在戰後出任清點文物機構的要職,搶救重要國寶,使之不致外流。

作為研究與鑑定文物的學者,他在繪畫、家具、建築、傳統工藝、民間遊藝等皆有精深造詣,《明式家具研究》一書問世,奠定他在國際學術的地位,被稱為繼郭沫若的青銅器、沈從文的服裝史之後,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第三個里程碑。

經常被人們稱為「京城第一大玩家」的王世襄,玩即學,學亦玩,是他賞玩文物的境界,但是要「玩」出前無先輩之論、後無來者的世紀絕學,百年僅有一人。


中國第一玩家─王世襄,2009年11月28日9時25分病逝於北京,享壽95歲。

儘管他的遺體隨即在隔日進行火化,但人們對他一生孜孜於「玩物」而不改其志的研究奉獻精神,卻沒有因他的肉體在烈火中灰飛煙滅而消失,反而更加懷念他率性任真的玩家風範。


追繳流散國寶不遺餘力




香港富商捐贈上海博物館的明代〈鐵力木床身紫檀木圍子羅漢床〉,曾是王世襄的自家珍藏。(本刊資料室)


王世襄的出身儘管算不上家世顯赫,但祖上三代皆屬書香門第,卻是毫無疑義的。他的伯祖父王仁勘是光緒丁丑年的狀元,父親王繼早年曾留法,與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是南洋公學的同學,民國時期亦曾出任駐墨西哥、古巴等國的公使。少年時期無憂無慮的生長環境,讓王世襄逐漸「養」出「玩」物的嗜好,彼時不僅家中有私塾老師教授經史詩詞,奠定他深厚的文史基礎,同時由於小學與中學皆就讀於美國人所興辦的學校,因此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考入燕京大學後,王世襄「燕市少年」的玩家習性似乎更加鋒芒畢露,不僅初修醫預科的成績幾近「滿江紅」,而被迫得改修文科才勉強保住學籍,甚至在文學院修課期間,王世襄還有過臂上架大鷹、懷裡揣蟈蟈罐進入教室上課的驚人舉動,期間一度因蟈蟈的鳴叫聲過度喧擾,而引起授課老師鄧之誠的惱怒,遂將他趕離教室,這樣的畫面不禁令人莞爾。

走過年少輕狂,1939年王世襄敬愛的母親過世後,他倏忽體悟自己一事無成,萬分愧對母親,從此收起玩心,並於同年考入研究院,專心於學業,也開啟他學術上的研究道路。其實,王世襄的年少生活儘管我行我素,但血液裡卻流淌著大是大非的民族氣節。舉例來說,1945年王世襄在馬衡與梁思成的共同推薦下,擔任重慶國民政府教育部所轄之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的平津區助理代表時期,前後就參與了六批重要文物的搶救和接收工作。

其中,諸如任職禪臣洋行經理的德籍商人楊寧史,利用淪陷時期在河南等地收購的古代青銅器127件和古兵器136件、曾任袁世凱大總管的郭寶昌觶齋藏瓷422件、末代皇帝溥儀存於天津張園保險櫃中的珍貴文物共計21匣1,085件、一度被日本偽滿州國定為國寶之原屬「存素堂」朱啟鈐購自恭王府舊藏絲繡珍品約200件、美軍德士嘉定少尉非法接收日人原田與稅田贈予美軍的宋元明清瓷器50件、以及被日軍運往東京的嘉業堂劉承幹(劉墉之孫)所藏善本在內的古籍共3萬4,970冊。這批珍貴文物包括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青銅壺〉、北宋〈汝窯青瓷〉、宋高宗書馬和之畫〈後赤壁賦圖〉、宋〈緙絲崔白「三秋圖」〉等大陸一級文物,如今能安然保存於北京故宮繼續供後人觀賞,全賴當初王世襄的積極任事,否則這批國寶恐怕早已流落市場任人就地喊價。

明式家具研究的一代宗師

提起王世襄,最容易讓人產生聯想的第一印象,大概非明式家具研究莫屬。王世襄投入明式家具的研究時間,至少就花了二、三十年的功夫,他對家具研究的態度首重實物的鑽研,研究動機的濫觴則為就讀大學時期,因一位任教於輔仁大學的德籍教授艾克醉心明式家具的影響,頓然引動他對家具的研究興趣。

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後,從四川返回北京的王世襄,一方面利用自己微薄的收入,開始物色明代家具的系列收藏,另一方面則透過自己的收藏,以及眼睛所能見到的家具實物進行比對研究。不過比較特殊的是,王世襄除了必要的文獻資料收集外,最扎實的硬底工夫,就是不惜移樽就教地向北京魯班館的老師傅請益學習。根據王世襄的好友朱家溍生前的回憶:「世襄十分重視木工技法,和保存在匠師口中的名詞、術語,因為這樣的活教材是不可能在書本中找到的。他和魯班館的老師傅們交上朋友,恭恭敬敬地向他們請教,面對著不同的家具,一個個部位,一樁樁造法,仔細詢問,隨手記在小本子上,回家再整理,不懂則再問再記,直到了然於心。」正是這股追根究柢的精神,終讓王世襄對古代家具的榫卯結構藝術如數家珍,甚至他還能輕鬆地拆解和重組自己所藏的明式家具。

王世襄蒐集明式家具的形象,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1949年他結束為期一年的美加考察旅居生涯回國後,一有空閒,他總是騎著一台腳踏車在京畿近郊的通州、寶坻、涿縣等舊家具市場或古玩鋪尋覓家具的蹤影。一旦有所斬獲,那些如今看來價值不菲的明式家具,竟都是靠他自己架在自行車後的貨架上,一手控制把手、一手扶著家具,一件一件慢慢扛回芳嘉園小院的宅邸。事實上,到過芳嘉園小院拜訪的文物圈同好應該都知道:「那些本該陳列在博物館中的精美明式家具,竟然是擠在一堆,高條案下面是八仙桌,八仙桌面下是矮几,一層一層套著。光滑而顯露木紋的(黃)花梨長方桌上,放著瓶瓶罐罐,吃剩的麵條,半碗炸醬。紫檀雕花、編籐面的榻上堆放一些被耨,就是主人就寢的地方。」

身為研究明式家具的一代宗師,有誰想到他的日常生活竟是如此隨興,這也讓人很難想像,他的研究專著包括《明式家具研究》與《明式家具珍賞》,如今不僅已擁有英、法、德等國的譯本,同時這兩本書的學術價值,亦可謂20世紀的藏家們重新認識明式家具工藝成就的重要參考範本。更令人欽佩的是,就在王世襄因明式家具研究載譽國際文博界的同時,他竟然只以市場行情的十分之一價格,逕將收錄於《明式家具珍賞》的79件家具,轉售給香港富商莊貴倫,而且唯一的條件就是莊先生必須再將所購家具全數捐贈給上海博物館,這也是上海博物館「中國明清家具館」藏品中最龐大的一批受贈來源。而王世襄也利用這筆金錢,在北京買了公寓,而搬離他居住約80年的芳嘉園小院。


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王世襄生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嘗言,礙於經濟所限,對於書畫、瓷器、玉器、青銅器等品項,他都不敢過度奢求。「只是用幾元或一、二十元的價格,掇拾於攤肆,訪尋於舊家,人捨我取,微不足道。我過去只買些人捨我取的長物,通過它們來了解傳統製作工藝,辨正文物之名稱,或是坐對琴案,隨手撫弄以賞其妙音,偶出把玩藉得片刻清娛。」這或許不是王世襄的自謙之詞,而正是他憑恃自己所練就的一雙火眼金睛,在能力範圍內一點一滴攢回自家珍寶的方式。珍寶在王世襄那個年代不一定即與高價劃上等號,重點是必須具有一雙過人的眼力,才能在真贗混雜的市場裡淘沙撿金。王世襄的收藏心法就是:憑直覺、見實物、用心體悟感性之美、真切搞清楚器物的肌理和內部構造、以及研讀相關文獻資料等四個步驟的綜合研判,故他所收藏的器玩,儘管多出自攤肆之物,但每一件都是清雅精美的「長物」。

從不承認自己是收藏家的王世襄,骨子裡卻深植收藏家遇到心儀之物希冀得之而後快的「劣根性」。例如20世紀50年代初,王世襄在通州一處回民老太太家中瞥見一對杌凳,杌凳的籐編軟屜雖已破損,但並沒有傷及筋骨,王世襄細看之後心生歡喜,遂急忙向老太太詢問價錢,老太太嘴中才吐出:「打鼓的給15元,我兒要賣20,所以……」話還沒說完,王世襄立刻掏出20元作勢要買,沒想到老太太卻突然反悔說:「價錢夠,也得等我兒回來!」就這樣等到天黑,老太太的兒子始終沒有進門,王世襄只好帶著悵然若失的心情騎車返回北京。兩天之後,心中掛念著杌凳的王世襄又到通州,然而令他難以置信的是,眼前的杌凳竟已然以40元的價格,被打鼓的王四買走且置於掛貨鋪的門口。40元王世襄還是付得起的,但湊巧那天他並沒有帶那麼多錢,杌凳就這樣又在王世襄的面前溜走,一年多以後,當杌凳終於被王世襄追到手後,他所付出的400元價格竟已是當初的20倍。


儷松居見證鶼鰈情深

還有一件購琴的往事也是讓收藏界津津樂道的佳談。王世襄與夫人袁荃猷鶼鰈情深是眾所周知的美事,王夫人袁荃猷深諳音律,14歲與古琴名家汪孟舒學藝,後又經古琴大師管平湖的指導,琴藝更加精進。王世襄雖然也研究中國古代音樂,但總是樂於陪伴在夫人一旁當個知音人,甚至以「琴奴」自稱。1946年春天,夫婦倆為了求得一張好琴,特地委請汪孟舒一同前往拜訪古琴名家錫寶臣的孫子章澤川。章澤川當時在西單商場開設書店,深知汪孟舒與其祖父錫寶臣是多年琴友,鑑於這份情誼,遂慨然將王世襄所欲求購的唐代〈「大聖遺音」伏羲式琴〉大方割愛。只是王世襄夫婦當時的經濟情況並非寬裕,夫人袁荃猷為此還特地拿出三件壓箱首飾以及日本版的《唐宋元明名畫大觀》換得黃金五兩,再添加王世襄母親所遺贈的翡翠戒指三枚一併作為酬金,真可謂「傾其所有」換了此琴。難得的是,章澤川亦未衡量雙方價值是否相當,全然以一個情字,使雙方交易順利完成,也留下一段令人稱許的收藏佳話。

2003年秋天,與王世襄結褵60年的夫人袁荃猷撒手人寰,王世襄悲痛之餘,乃將他們夫婦共同珍藏的「儷松居長物」交予中國嘉德拍賣,結果143件拍品悉數成交,不僅締造人民幣6,301.4萬元的成交總值,同時最受他倆珍愛的唐代〈「大聖遺音」伏羲式琴〉也以人民幣890萬元創下當年古琴拍賣的最高成交紀錄,由此可見王世襄的鑑藏品味確實普獲收藏圈的高度認同。6年過後,深居簡出的王世襄終於能在天堂再度與夫人聚首,回首人世間的種種過往,他倆對文物收藏「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豁達心懷,委實令人欽佩與懷念。


更多內容請見【典藏‧古美術】第208期